目前分類:育兒資訊 (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嬰兒也會呆坐在電視前,結果使得他們與父母間互動的時間減少,可能會延緩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


領導這項研究的西雅圖兒童研究所兒童健康、行為與發展中心主任,也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克里斯塔基斯說:「我們發現嬰兒長期受電視影響,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和注意力問題,但其中的原因迄今仍不清楚。」


事實上,美國小兒科學會呼籲不要讓兩歲以下的幼兒看電視,因為人類一些重要的發展,如語言的掌握,是在這個時期進行。克里斯塔斯基說,幼兒在兩歲前,其腦容量會增大三倍,因而會學習很多東西。


克里斯塔斯基徵求了329個兩個月至四歲大的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參與這項研究,這些兒童在每個月隨機挑選的日子,配戴電子裝置,錄下12小時至16 小時他們聽到的說話,或嬰幼兒自己說的話。這項研究共進行兩年。研究人員並未區分這些成人和兒童是真的在看電視,還是房間內開著電視。


對這些錄音的分析發現,待在電視前每多一個小時,兒童聽到的成人說話就少770個字;看電視的時間也與兒童說話次數與長度減少,以及兒童和一名成人間相互對話減少有關。


這項刊登於6月號「小兒科與青少年醫學檔案」期刊上的研究說:「這些聽和說的減少,可能是因為兒童單獨留在電視機前,或可能是成人雖然在場,卻被電視吸引,未與嬰兒做明顯的互動。」互動是促使嬰兒腦部發展的關鍵。


克里斯塔斯基說:「這個現象令人擔心,是因為我們知道,聽成人說話,和成人對著嬰兒說話,在嬰兒語言能力的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於有30%的家庭,電視是全天開著,研究人員擔心兒童與父母間溝通及社會化交流的機會大幅減少。克里斯塔斯基說,他的第一建議是:兩歲以下的兒童不要看電視,此外,即使電視節目內容是針對成人的,對兒童也產生同樣影響。

本文章轉貼自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可以開始餵食副食品的時機

  1. 頭頸部挺直且可與軀幹成一直線,可以抱著坐。

  2. 會注視家人進食,有時會伸出手靠近食物。

  3. 較以前唾液分泌增多,有時會閉著嘴做咀嚼狀。

  4. 對可以吃的食物表現出興趣,且有伸手拿取的動作。

  5. 餵奶時不如以前專心,並且時間較為拉長。

◆副食品的份量及次數要多少?

寶寶5-6個月大時

  • 份量
    澱粉類食物從一小匙開始
    每隔2-3日增加一匙直到半碗為止可考慮糊稠的粥;青菜類則自1小匙逐步增加至4-5匙;蛋白質類(如魚、肉)則可由1小匙增加至3-4匙(後兩者都使用水煮後搗碎)

  • 次數
    副食品餵食的次數可設定至2次(例如第一個月1次
    第二個月改為2次)相對的母乳或配方奶粉則減為4次

寶寶7-8個月大時

  • 份量
    澱粉類食物則可改為軟的粥飯
    份量可設定為半碗或八分滿;青菜類則在水煮後切碎由5小匙增加到10小匙;蛋白質類則在水煮後撥開份量5-10小匙不等

  • 次數
    副食品可固定為每日2次
    奶品類則改為3次

寶寶9-12個月大時

  • 份量
    澱粉類食物則可改為粥或軟的飯
    份量可達約1碗;青菜類則可食用10小匙;蛋白質類亦可達到10小匙

  • 次數
    可依寶寶對奶品類喜好程度
    將副食品提供次數訂為2-3次(如果厭奶較厲害則只給2次母乳或配方奶粉)而奶品類則減為3或2次。媽媽們只要記得副食品與奶品的每日總餐數仍保持5次即可

◆促進副食品餵食的四大招數

  1. 尊重寶寶個別差異
    對媽媽們而言
    寶寶副食品什麼時候開始好呢?讓寶寶吃些什麼好呢?是個頗為難的大問題。依寶寶的月齡不同提供寶寶副食品餵食建議是概括性的標準並非照著此一計劃表進行不可。重要原則是千萬不可勉強例如接受度較高的嬰兒可能會進行的比計劃表快而且量也會較多。相反的成長較慢的寶寶雖月齡已超過了但可能副食品餵食會稍慢一些而且份量也較少甚至有時還有反覆無常及倒退的現象。
    媽媽們應瞭解此一時期的成長慢
    並不一定與將來的成長一致。因此無論寶寶如何表現到某個時候都會到達能吃一般食物的階段與能力。不要認為副食品餵食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設計也不必為份量足夠與否而感到焦慮。應以輕鬆的心情享受與寶寶溝通的餵食樂趣

  2. 配合寶寶副食品餵食的時機
    一般來說開
    始餵食副食品的時間是出生後4-5個月(體重約6-7公斤時)。但是這只是個一般情況。成長較快的嬰兒有時會早些超過7公斤。相反的早產兒要達到7公斤的話則有時需要到七、八個月以上。
    此時要仔細的觀察寶寶的表現
    若出現對大人吃東西表示關心而且會伸出手想拿嘴巴也不停動且會流口水等現象時就是可以開始進行副食品餵食的訊號了

  3. 首先使寶寶適應湯匙餵食
    一但觀察到可開始進行副食品餵食的訊號後最初製作比配方奶粉稍微稠狀的榖類食物先用湯匙杓一口試著送入寶寶嘴裡。由於寶寶出生後初次接觸固體食物所以會乖乖接受的機會不大。大多數的寶寶對初次與湯匙的接觸通常會因害怕而拒絕的。對月齡較小的寶寶而言(4個月以前)因用舌頭把東西推出的反應還存在著所以較無法順利的進行斷乳食物的步驟。
    若遭遇此一情況
    便不要再強迫寶寶進食隔天可以再試一次。若還是失敗的話則可間隔數天後再試。若能夠有耐性的重覆餵食最終寶寶仍會接受的。在這段訓練期間中可以把不同形狀及顏色的湯匙當作玩具給寶寶也可讓寶寶握握它或將它放入嘴裡就可習慣對湯匙的接觸

  4. 寶寶的初期咀嚼需要多次反覆練習
    媽媽們常會發現
    當將固體食物拿近寶寶嘴巴時會發出很高興的聲音。但並不是每次餵食都能順利進行的有時看寶寶高興的表情好似應該會把東西吃進的但是接下來卻又拒絕或甚至將東西從嘴巴裡推出或吐出(稱之為排出反射extrusion reflex)有時還會突然大哭。有些媽媽或保母會強迫把食物硬塞入寶寶嘴巴裡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寶寶也有情緒不好或食慾不佳的時候。不管在任何情況下請千萬別強迫寶寶進食等待下一次的副食品餵食再嘗試看看吧

◆醫師的建議與叮嚀

看過了本單元後媽媽們必定可以充分了解給予寶寶副食品的種種重要觀念與實際做法。請堅持給予寶寶吃的權利(除非有特殊的身體疾病在經醫師詳細檢查後認為不適合給予副食品);而且應該使用正確的餵食方法不要受廠商或是左右親友之影響反而給了寶寶錯誤的示範其實反而剝奪了寶寶咀嚼的初期訓練。另外也要仔細評估並且均衡奶品及副食品的食用次數及份量千萬不要勉強而要順勢引導。最後希望有心的媽媽們都可以最大的耐心與信心樂觀的期待寶寶最愉快的副食品餵食經驗 

【轉載自媽咪寶貝】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出自於康健雜誌第88期。

在新聞亂象讓人看了都搖頭之下,這篇文章就顯得相當重要,以下內文摘自─ 康健88期 ─

性侵害兒童案件八成以上是熟人所犯,只教孩子「遠離陌生人」不能保證安全,孩子要學會自保,才能平安長大。

提心吊膽可能不足以形容現代父母孩子人身安全的擔憂。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斗大驚人的新聞標題寫著,「女童屁屁痛,疑遭"叔叔"性侵害」、「酒後亂性,狠父猥褻親生女」、「上托兒所第二天,女娃遇"狼"」......。

一位孩子尚未出生的準媽媽憂慮地說,「我真希望小孩永遠待在我肚子裡。」有些父母乾脆關掉電視不看,但心裡仍然十分恐慌,深怕不幸的事一天發生在自己寶貝身上。

以往父母以為生女兒要擔心她的安全,生兒子可省卻這個痲煩,現在事實卻不然,台灣驚爆前民進黨黨部主委蔡茂雄被指控疑似性侵害多名少男的新聞。從統計數字也可看出,男孩不見得能免受性侵犯的傷害。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近幾年的調查發現,性侵害的受害者之中,男性也佔了四成左右。

遠離陌生人≠安全

做父母的當然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期望他們不受一丁點傷害,但現實是,你不可能一天 24 小時把孩子放身邊呵護著,因此只有從小培養他們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遠離危險的可行之策。

不過,很多父母用的方法起不了保護作用,反而嚇壞孩子。大人一直告訴小孩「千萬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離陌生人遠一點,不然會被抓走!」讓許多孩子見到陌生人就害怕,無法信任別人。

況且,就算你讓孩子完全與陌生人隔離,還是無法保證他們安全。警政署的統計及防治性侵害的社福機構一致指出,八成以上兒童性侵害案件是熟識人所為,其中大約-半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而陌生加害者佔不到二成。

研究兒童及家庭關係二十多年,並在美國各地演講,教父母如何教導小孩個人安全的親職教育專家寶拉‧史妲曼,在她的著作《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中就一直 不斷強調,我們希望孩子小心,而不是害怕,「不要恐嚇小孩,而是應該教他實際做法,」她認為,與其叫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如讓他們辨 別陌生人應該有及不應該有的行為舉止,並懂得如何安全相陌生人互動。

因此,不論那個可能傷害孩子的對象是誰,親人、師長、朋友或是陌生人,孩子都需要被教導成能夠靈機應變、保護自己。

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

何時是開始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恰當時機呢?

多數專家同意,3 歲大的孩子應該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各部位的名稱,包括生殖器等隱私部位,同時,還要幫他們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也就是讓他們曉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

其他人不能隨便碰觸,特別不能亂摸「隱私處」,假使自己不喜歡、感覺不舒服,那不論對方是誰,我都可以拒絕讓他們靠近、碰觸。這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觀念。

如果孩子能當自己身體的主人,父母就不必傷腦筋如何教孩子區分,或對陌生人提高警覺,也對熟識的人建立正確的相處原則。

然而,「身體自主權」不是父母嘴上說說,就能馬上有效的,這需要從日常生活去建立觀念。紀惠容就舉個例子指出,經常大人見小孩可愛,就會摸一摸、捏 一捏,或把嘴湊上去親他,有時候孩子不見得喜歡這種感覺,但有些大人卻故意作弄他,甚至爸媽遇到這種情況,還會數落小孩「幹麻這麼閉塞,給人家親一下有什 麼關係!」但是這個舉動會讓孩子混淆,以為身體不是自己的,只要大人喜歡,就可以任由他們撫摸親吻,她解釋。

所以,要讓孩子擁有「身體自主權」,重點在於尊重他的感覺,只要他表達不喜歡,就不要繼續去碰他。人人如果能堅持原則,孩子就能逐漸建立這個保護自己的重要觀念。

另外,史妲曼也建議,學齡前的兒童除了要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外‧還要能分辨「可以的」及「不可以的」碰觸,她舉例如下:

「可以的」碰觸是:
握手
孩子願意的話,可以擁抱
將一隻手臂輕放孩子肩膀上
在睡前親吻孩子臉頰
搖晃或抱著幼兒


「不可以的」碰觸是:
擁抱得太緊或太久
強迫孩子親吻(任何地方)
雖然孩子要求「住手」卻仍繼續呵癢
動手動腳、踢、打
成人觸摸孩子的隱私處
成人強迫孩子觸摸或親吻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界限


接下來,你要給孩子的功課是,讓他們認識及學習尊重和不同人之間的「身體界限」。父母應該向孩子解釋,他可以依據自己信任對方的程度,及和對方是不是很親密,來決定跟一個人互動時,要保持怎樣的距離。而且,他和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遠近並不相同。父母可以打比方說,「你會和爸媽靠得很近,會牽手擁抱,但是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就不能如此。」

孩子也必須學會尊重別人的身體界限,例如有些小孩喜歡去拉小女生的辮子,或是玩其他小朋友的生殖器,讓他們生氣、不舒服,父母應該說明,這樣的行為就是越過界,侵犯了別人的身體界限。

察覺危險在哪裡

隨著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愈多,如上幼稚園、去安親班、至別的小朋友家裡玩,或者開始自己走路、坐車上學,自己帶鑰匙開門回家等,他可能碰到的危險也就愈多,所以,他必須有察覺環境裡危險情況的能力,並且懂得應變。

但令人擔憂的是,根據以往經驗,「在家裡,幾乎沒有人教孩子哪些是危險的情境,可能令他們受到傷害,以及他們應該如何防備,」多年研究性侵害案件,且曾經深入訪談性侵害加害人的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若璋感嘆地說。

她曾經問不少遭遇性侵害的孩子,「爸媽或其他大人有沒有跟你說(遇到這樣的情 況),你要怎麼做?』,大多數孩子都回答「沒有」。

而綁架、性侵害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但是有些地方,如家裡、學校(特別是廁所或僻靜少人的地方)、公廁、小巷子及公寓樓梯間等,相對來說更是危險。

還有,不論國內外的犯罪報告都指出,落單的孩子最容易成為加害者下手的目標,因此,以下幾個預防危險上身的原則,父母一定要孩子記住並且遵守。

1、不可一個人行動
要孩子不論何時、做任何事,盡可能都和其他小朋友結伴同行,不要一個人落單,尤其不能一個人跑去人少的地方,像獨自在公園裡玩,或上課時間單獨去上廁所。


2、報備行蹤
讓孩子從小習慣,當他要去某一個地方之前,會先跟父母或其他大人說。假設你帶著學齡前的孩子去公園或遊戲場,應該告訴他「玩完溜滑梯之後,如果你想去盪鞦韆,要告訴媽媽哦!」或是交待孩子在幼稚園、安親班時,去上廁所之前,先向老師報備,並找其他小朋友一起去。

3、隨身攜帶零錢及電話卡
如果你唸國小的孩子帶著手機上學,那你可以提醒他在放學離校之後,就把手機打開,以便遇上任何危急情況,可以趕快撥電話向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大人求助。若是孩子沒有使用行動電話,可以讓他們隨身備有零錢和電話卡。


了解加害者常用哪些方法誘拐、侵害孩子要確定自己的孩子落入這些危險情境時,他曉得如何安全應對。這些慣用的犯罪手法包括:

1、要求孩子幫忙。
像是開車趨前問路,藉機誘騙孩子上車;謊稱學校廁所的水箱壞了在滴水,要求小女生進去幫忙修理,再把她鎖在廁所間施暴等等。

教孩子應對方法:向對方說「我不能幫你,你應該去找別的大人幫忙。」然後趕快離開。要孩子記住絕對不要上陌生人的車,或是跟著要求幫忙的人去任何地方,如果是在學校裡,應該立刻報告老師。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告訴孩子,走在人行道上,如果有汽機車靠過來,一定要馬上後退 3 大步,和車子保持一些距離,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他們免於被人強行拉上車帶走。

2、誘惑孩子。
例如帶孩子吃麥當勞、給孩子糖果、玩具,對青少年(女)可能就是出錢幫他們買東西。
教孩子應對方法:平常就要求孩子不隨便收受別人的東西;如果有人要送禮物,應該先問爸媽同不同意。要是對方送東西,並且要求你做一些事,更不能接受這種「交換」。這些對孩子來說可能很難做到(因為許多父母也不自覺地透過「交換」來「管理」孩子),因此更要經常提醒。

3、利用職權或假扮權威人士欺騙孩子。
例如假扮警察,或是學校老師用權威逼孩子就範。
教孩子應對方法:即使是有權威的人,也不能隨便碰觸或侵犯自己的身體,應該大聲拒絕,趕快離開。若是有一個人告訴你他是警察,要你跟他走時,你應該回答「我要先打電話告訴媽媽。」而不要輕易就跟他走。

陳若璋教授還建議父母,利用和孩子遊戲玩耍的機會反覆練習,可先設定一些情境,例如,媽媽扮陌生人向孩子問路、跟孩子說自己掉了東西,要孩子幫忙一起找,然後看看孩子是不是能正確應對,或者由爸媽來示範安全的回應方法,讓孩子學習。

4、謊稱爸媽臨時有事,所以要我來帶你。
這是熟識的加害者常用的方法。
教孩子應對方法:事先就和孩子說好,萬一媽媽真的臨時不能去接你,那我只會交待誰(例如鄰居王媽媽或媽媽的朋友張阿姨)去接你。或者,和孩子定好一個只有 你們兩人知道的「通關密語」,告訴孩子,不論要來帶你走的人是不是認識你,只有能正確說出「通關密語」的人,你才能跟他走。

保護自己:大聲呼救、要求保護
萬一,孩子真的不幸碰上意圖架走他們,或跟蹤他們的壞人時,該教他們怎麼做?寶拉‧史妲曼在她的書中提出,教年幼的孩子簡單、容易記的三個步驟─呼救、逃跑、通知大人,來擊退企圖接近傷害他們的人。

「呼救」
是要孩子碰上危險時,扯開喉嚨,大聲叫嚷,而根據國外的防治犯罪研究指出,這一招通常很管用,加害者若碰上會大聲拒絕並呼救的孩子,他們多數會放棄而離開。

也要教孩子大聲呼救時要喊些什麼。呼救的內容必須讓周遭的人聽出來,這個孩子不認識身旁的人,可能會被人強迫帶走。因此,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強迫帶你走,或抱你上車,你要大聲叫「不要過來!我不認識你!」、「他不是我叔叔、他想綁架我!」等等。

「逃跑」
一定往人多的地方走,而不要因一時害怕,反而跑到沒人的地方躲起來,尤其別走進小巷子、公寓樓梯間裡。

「通知大人」
包括尋求可以信賴的鄰居,平常父母就要告訴孩子,碰上麻煩時,可以去找誰幫忙。此外,也應該教孩子能認出警察局、消防局、便利商店等可以去求助的地方。

假如不幸被抓住
如果已經逃不了,告訴孩子不要激烈反抗,或大叫哭鬧,以免激怒加害人,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事後要趕快告訴父母或信任的人所發生的事。


不過,有些加害者,特別是熟識的人會威脅孩子,不能把他的惡行說出去,或者這些人會故意設下圈套,令孩子犯錯,然後要求孩子保密,否則會受處罰,因此,他 們可以持續不斷侵犯孩子、對此,父母應該平時就告訴孩子「要是有人叫你保守祕密,你應該馬上來告訴我。」不讓加害人有機會一直得逞。

儘早讓你的孩子知道並能夠運用正確、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幫助他遠離性侵害及其他任何殘忍的傷害,快樂平安長大。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說~我已經來不及了~
母奶之路已經斷了~
但是~還是希望能夠分享給需要的人~

以下為寶貝花園母奶娃娃的怡秀媽咪&Pinky媽咪轉載


誰說一定要先熱敷呢?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59799370720829&view=doc&id=191324874234945



乳房硬塊別硬推--- 何種狀況需尋醫?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59799370720829&view=doc&id=191322007568565


新手媽媽開始餵母乳時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59799370720829&view=doc&id=186393964728036

為什麼寶寶下巴要貼乳房呢?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59799370720829&view=doc&id=175442319156534



橄欖式抱法
http://tw.myblog.yahoo.com/susan50111-willow/article?mid=9328

您所知道的乳房護理是什麼呢
http://tw.myblog.yahoo.com/susan50111-willow/article?mid=14991



手擠奶教學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59799370720829&view=doc&id=193914923975940

擠奶器使用時機
http://www.im.tv/vlog/personal/2265674/6439424



寶寶吸吮狀況如果不好的話,媽咪請使用杯餵,減少奶瓶奶
嘴的干擾,寶寶才不會把媽咪的乳房當成奶嘴吸到破皮
http://www.im.tv/vlog/Personal/2265674/6432434

正確杯餵


石頭奶請用高麗菜葉冰敷乳房
http://www.im.tv/vlog/Personal/2265674/6787824


加壓給奶法~記得用c型握法來幫助孩子喝到更多的奶水
http://willow50.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html

親餵完後--- 是否要排空乳房呢?
http://willow50.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6894.html


小白點的解決方法
http://tw.myblog.yahoo.com/susan50111-willow/article?mid=10386


拒吸母乳以及哭鬧的嬰兒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59799370720829&view=doc&id=191298684237564

如何教寶寶張開牙齦大口吸母乳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59799370720829&view=doc&id=191045784262854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牙的各種問題

■Q & A

甚麼時候開始長牙?

長牙齒要吃鈣片嗎?

長牙齒會發燒嗎?

 


【本文摘錄自-育兒電子書 呂適存醫師提供】

甚麼時候開始長牙↑Top
正常的寶寶平均六個月大開始長牙,以每個月增加一顆的速度,大約一歲大(十二個月)有六顆牙。在兩歲半左右二十顆乳牙會都長全。

但是每一個寶寶長牙的時間是不是都是那麼一致,時常看的到的是很多寶寶不一定。時常有母 親會問:我的寶寶怎麼到九個月大還不長牙?我的寶寶長牙的次序怎麼與別人不一樣?我的寶寶怎麼長了兩顆牙就不長了?

但是反觀就們所接觸、所認識的所有人,沒有長牙的真的很少見(除了非常少數所謂"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的病例以外)。 所以:在醫學上,長牙齒應該不是很大的問題,除了很少數的「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這種病的患者之外(這是一種包括頭髮、指甲也會同時發育不好的疾病,不難分辨),一般的人長牙的次序快慢可能有差別,但是都會長牙的。。

每一個寶寶長牙的快慢、次序是可以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是下面兩顆門牙最先開始長,以後是上面兩顆門牙,再以後是上面外邊的門牙,再是下面外邊的門牙,再是犬齒…….。 但是也有人一開始犬齒就先長出來,有人說這種人比較凶,但是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成立。

也有人開始長牙的時間較晚,到了一歲左右才開始長牙,但是可能一次就長出來四顆或六顆;更有些小寶寶長了兩顆門牙之後就停止很長一段時間不再長了。這些情形都可以見得到,也都在可以接受的正常範圍之內,父母不用擔心。

長牙齒要吃鈣片嗎↑Top
坊間時常會有人建議:如果牙齒長的慢,可以吃鈣片。這一種說法在醫學上並不成立,牙齒長的慢的小寶寶時常骨骼發育的很好,沒有任何鈣質缺乏的症候,補充了鈣對促進牙齒的生長,毫無助益,反而會加重腎臟的負擔。

長牙齒會發燒嗎↑Top
另一種長牙的時候常見的問題是:大家常說:「長牙會引起發燒及拉肚子」。 的確、有的小寶寶在長牙的時候發燒的機會會比較多,但是這不是絕對的。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發燒現象,長牙時候出現的發燒現象主要的是因為小寶寶在長牙 的階段牙齦會癢,比較喜歡咬束西,如果咬到不清潔的東西就可能會造成喉嚨或腸胃道的感染,而發燒或拉肚子,並不是長牙齒本身會造成小寶寶發燒或拉肚子。
 

* 這些文章都是我在養育小孩及時蒐集和製作的筆記,若有任何不妥之處請 e-mail告知,
  我會馬上移除,謝謝!  也歡迎媽咪們帶回去分享喔!

本文章轉貼自這裡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生育前後都有培訓班,家庭醫 生每次洗腦讓我受益匪淺,我的兩個寶寶在嬰兒時期乖巧得好像家裡沒有小嬰兒,我甚至疑心她們會不會哭?如今外婆常拿這句傻話笑我。回國後看到朋友或鄰居們 被小祖宗折磨得精疲力竭,想著將媽媽經寫下來,或許可以幫到被小祖宗弄得手忙腳亂、身心疲憊的年輕爸爸媽媽。再次感謝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這幾年在她的指導下學到很多一輩子都受益的育兒寶典。


絕招一

如何讓小寶寶不哭

愛哭的 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復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 練,看著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 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 困了。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絕招二

如何讓剛出生的小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美 國醫生再三批評我:你不是好媽媽,隔壁的孩子一睡到天亮,隔壁的媽媽是好媽媽,你不是!每次去看家庭醫生我都挨批評,原因是我晚上要餵奶1-2次,抱怨養 孩子很累很辛苦。醫生告訴我一個觀念:人類晚上不需要進食!我傻乎乎問,為什麼呢?醫生沒辦法,只好大聲說: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印象極深,妞爸早就笑彎腰 了。很顯然,我擔心BABY晚上會餓根本是多餘的,10-12小時的連續睡眠,對孩子來說比吃奶重要100倍!我們被老大妞妞折磨很慘,晚上吃一頓奶的壞 習慣一直延續到快2歲。養老二的時候按照醫生說的,徹底讓我和老公解脫出來,從剛出生到一個禮拜我家妙妙被訓練距離5個小時才吃奶,2個禮拜之後,孩子就 能睡天亮了。晚上不需要吃奶!!!(三個感嘆號是請媽媽們切記的意思)


絕招三

如何讓寶寶自己靜靜入睡,不要搖晃

醫 生說,一個快樂的BABY會睡在床上唱歌的(不是真唱,是嬰兒咿咿呀呀)!嬰兒的大部分時光都需要在床上度過,這裡請爸爸媽媽們記住,床是不會動的!所 以,抱起嬰兒的時候不要搖晃,不要來回走動,更不要這樣哄孩子睡覺,輕輕放在床上讓他自己睡就好。再說一次,床是不會動的。爸爸媽媽你們沒有權利剝奪孩子 躺在床上享受快樂的權利。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興奮的家長不要用力和孩子“瘋鬧”,孩子的大腦在嬰兒時期還是膠狀的果凍狀態,很容易受傷。


絕招四

趴著睡養美女

個 人經驗,孩子趴著睡覺比仰著睡得安穩,才出生的孩子心臟朝下,幾乎不會一驚一驚的狀態,模仿子宮被包裹的狀態。另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改變亞洲人的大餅臉,5 天之內的嬰兒需要1個小時幫忙翻臉,5天之後,我家妞就會自己左右轉向自如了。妞是標準的小臉,和生出來的時候大方臉好像變了一個孩子,呵呵,得意。老二 妙妙的臉沒有刻意這樣做,那時候妞妞需要人照顧,沒有精力1個小時翻頭的精力了,很可惜。這個機會只有在出生到3個月之內有效,大了就沒用了。


絕招五

寶寶的抵抗力比你強十倍

爸爸媽媽穿2件,寶寶絕不能穿2件半,只能比你穿的少,不能比你穿的多。我家兩個孩子都十分強壯,冷熱其實很好控制,偶爾看到兒童醫院發燒的孩子被花被子棉襖裹著一層一層的,可憐啊,孩子不會說話,都是家長害的。


絕招六

拒絕抗生素!

感 冒發燒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增強抵抗力的過程。我家寶寶發燒了最常用的就是用冰敷,用有拉鍊的保鮮袋裝冰塊,用乾淨毛巾裹了冰敷在全身,30分鐘一定退 燒。燒厲害了配點美林或泰諾。如果是著涼了感冒沒有發燒,就讓孩子吊著鼻涕沒有事,幾天就好。不要相信任何藥能治療感冒。到目前為止,除了去年的手足口被 醫院騙進去那一次之外,我家2個孩子從來沒有掛過鹽水和注射過抗生素。在美國,是那種要死的病才注射抗生素的,在中國注射室的景觀,嚇壞了妞妞的爸爸,那 個景象讓人發毛他說。一排一排的吊針,打手打頭打腳的小孩子們在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的陪護下掛鹽水。集中營莫過如此,很恐怖。花錢不說,更可怕的是體內的細 菌大戰存留的各種毒越來越多,週期性的需要掛鹽水來壓下去,常常聽到媽媽們說,有一點症狀馬上掛水壓下去,十分得意。我為她們的無知十分惋惜。我的孩子越 來越健壯,從不生病,病了也幾天自己好,基本不治療。鄰居的孩子半夜跑醫院,累的人仰馬翻樂此不疲,從這點看我是好媽媽。


絕招七

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我 的2個寶寶健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天天洗澡,天天洗澡是必要的。記得我生完孩子出來,準備聽我媽媽的教誨躺著不動,打算熬到第二天才洗澡,護士驚訝地拉我起 來洗澡“不管你什麼傳統,把汗水和細菌都洗掉才會健康”。我被誤會成個髒媽媽被拖去洗澡,當然要說明的是我生兩個都是順產。產婦如此,何況小孩子?孩子每 天運動量大,臭汗奶腥味便便尿尿什麼味道都有,一定要洗澡,不能隔天才洗。這也是健康不生病的重要原因,他們不會著涼的,抵抗力比成人強十倍。醫生交代: 寶寶洗澡儘量用清水,再名牌的嬰兒產品都不如清水好,不要用任何沐浴露、洗髮水,清水最最好!醫生說儘量不用,一定要用的話一個星期用一次沐浴露就好,我 家是三天用一次(我覺得一周太長了,心理作用)。


絕招八

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

能 吃到2歲半是天下最幸福的寶寶。JANE GU醫生說,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孩子的食量多大,媽媽的奶就有多少,生雙胞胎的媽媽的奶同樣夠兩個孩子吃。這一點我很失敗,儘管 GU醫生用筆劃了一個圓圈,她告訴我,你的孩子吃多少,你就能生產多少,你覺得奶不夠,加奶粉進去,奶就會真的不夠,最後就沒了,事實證明我後來真的越來 越少直到沒了。孩子不會說話,她吃飽沒有很難知道,媽媽覺得奶少了就放棄母奶,就補奶粉,其實是告訴自己的身體,我只能生產這麼多了。要相信自己能當頭稱 職的奶牛。如果再生一個,一定要證明一下。生完小孩第三天就去醫院參加“餵奶班”,幾個媽媽帶嬰兒圍成一圈,有黑媽媽白媽媽和亞洲媽媽,餵奶課用的是那種 很舒服的沙發,腳下有墊腳的專用凳子。醫生們將孩子脫光,包括尿布,然後稱BABY的重量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位數。然後讓我們抱孩子餵奶,不准穿衣服只穿 尿布。醫生一對一教媽媽們如何讓孩子一口就咬准乳頭,如何保護乳頭,一次一次訓練,期間有別的媽媽來用免費提供的吸奶機下奶,用塑膠袋裝回家。我剛開始的 害羞和尷尬慢慢沒有了,呵呵,我在家完全不知道妞妞吃了多少,這下好了,一堂課下來,馬上稱孩子份量,我妞妞吃了不少,好像是那天的第二名,前後資料證 明,我有奶。


絕招九

寶寶吃奶睡著怎麼辦?

BABY被媽媽抱著舒服又安全,沒吃飽就睡著了,醒 了又吃兩口,折磨媽媽,寶寶也吃不飽睡不好,害人害己。訓練班裡學到最有用的一招,如何弄醒孩子讓他們專心吃奶,就是脫衣服!脫得就剩尿布,醫生告訴我, 放心吧,你抱著她有媽媽的體溫,這體溫能保證嬰兒不會著涼,溫度剛剛好,BABY有一點涼意,他們會用心進餐(她說的真是進餐,呵呵)。放心吧,這些看起 來弱不禁風的小東西,從媽媽母體帶出來的抵抗力比成人強10倍,餵奶的產婦也不容易病,這就是繁殖的力量。(當然室內的溫度是有一定溫暖的,國內無空調寒 冷地區的人不要對照模仿誤會)


絕招十

母奶是最好的“抗生素”

妞妞大概10來天的時候,一隻眼 睛發炎化膿了,我和妞爸嚇得抱到醫院,還是急診,兒科的男醫生問,你餵奶還是奶粉,我說母奶。他說擠點出來放進孩子眼睛,BABY就會好。What? 我排隊等急診老半天就這麼打發我回家了。於是如法炮製,母奶當藥,幾天後妞妞果然見好,是否母奶的原因還是不清不楚,美國醫生忽悠得或許有點道理吧。總之 母奶是好東西。


絕招十一

你會換尿布嗎?

廢話,養孩子的誰不會換尿布呢?不一定哦。你是否有被 孩子噴到尿或臭便便的時候呢?一天洗5次床單是我的最高記錄。換尿布的時候,每次來的新阿姨都要重新教一遍,竅門就是把乾淨尿布放在臭尿布下面,再打開尿 布,擦乾淨抽出來,這樣即使孩子正好那時候又便又尿,你的床單保住了。習慣這麼做以後,永遠沒有意外發生。


絕招十二

你會拍嗝嗎?

姿勢一,趴在肩膀上輕拍孩子後背,這種是傳統姿勢,很多時候不太容易拍出來嗝。

姿 勢二:讓孩子側坐在腿上,左手托著孩子的脖子,撐起下巴,右手拍後背,這樣效率極高,通常十幾下就拍出嗝了。臨睡的最後一頓奶,一定要喂飽足了,拍完嗝繼 續喂,我家妙妙2禮拜就睡整晚就是用這招,拍完嗝還可以再喂2-3次,直到她真的不吃了,小嘴巴往外推奶瓶的狀態,妙妙就能睡到天亮。


絕招十三

早點吃五穀雜糧

4個月吃米粉再大點跟大人一起吃東西,孩子長大不太會偏食,早點吃和成人一樣的食物對孩子有好處。6顆牙的時候,JANE GU醫生說,她已經可以用這幾顆牙齒吃很多東西了,什麼都可以喂,沒有不能吃的。


絕招十四

別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再 小的寶寶玩玩具或看電視或看圖畫書的時候,請家裡的阿姨或者任何人都別打斷她們。即使是吃飯的時間到了,晚一點也沒有關係。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等於培養她 們長大了能注意力集中做任何事情。我家妞妞專注力很好,她喜歡的事,比如拼圖,一個下午幾個鐘頭不抬頭,沒有人叫她,除了尿尿之外。最怕那種大呼小叫逗孩 子的長輩們,自以為聰明,邊看電視邊問問題。閉嘴,請安靜。給孩子一個專注的環境吧。


絕招十五

慢慢走路,小聲說話

身 體力行很重要,大人怎樣的孩子都會學。難得遇到上海一位陸老師,教孩子慢慢走路,輕聲說話,人家聽得到就好了,別那麼大聲。回了家鄉,社區的幼稚園老師教 孩子們扯起嗓門唱歌,我在一旁看,心想完了,培養了半天的小淑女被漢派文化同化了,哈哈,如今的妞妞熱乾麵一樣的個性十足,整個兒一辣妹。大環境很厲害, 幾乎沒有不被同化的可能。


絕招十六

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鼓勵寶寶試試看,摸摸看

中國父母禮節有 餘,膽子太小。“別動,危險,站起來地上髒,別摸,會刺到。。。。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美國父母最常說的卻是“Try it! ”試試看,摸摸看。鼓勵寶寶,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孩子用他們的小手嘗試和認識世界。大不了衣服弄髒,地上滾來滾去的寶寶時光很短,飯粒菜湯翻了一 地,大不了掃一下他們會早學會吃飯甚至用筷子,玩水大不了感冒,玩沙子大不了進鞋子難受難清潔。總之有很多阻礙孩子快樂的條條框框,促使我們的小天使們越 來越快地變成成人,變成聽話和懂事的孩子。快樂第一重要,衣服髒了不重要,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我的孩子。


絕招十七

也是最重要的一招,一天只能批評兩次!

父 母也不可以隨便批評寶寶,一天只能批評兩次,兩次用完了就等明天的配額吧。美國老師這麼慎重交代的。於是,寶寶外婆說:“你的孩子一天10次都不夠,2次 的話我10分鐘就用完了,這太難了。我大笑。在嬰兒的時期,批評有用嗎?拉個便便也被阿姨批評“寶寶又幹壞事了”我會反問阿姨,你有哪天不拉屎嗎?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科專科醫師  駱鴻銘

mailto:peddrluo@ms3.hinet.net

1998/06/06



Q讀者詢問:



我有一個兩個月大的小孩,一個月前有點咳嗽,帶去給小兒科醫生看,說是感冒

。但經過約一個月,仍然有點咳嗽(一天約3─4次),小兒科醫生說是因為新生

兒氣管發育不完全,較不容易好。不知各位有無其他見解?又,一直在吃感冒藥

,不知對嬰兒有無影響,如果現在開始不吃藥,不知會不會好,或者更嚴重?



A小兒科專科醫師駱鴻銘回答:



許多父母都會注意到新生兒老是在喉嚨裡會有痰音,一天之中會咳嗽數次,尤其

在餵奶之後更是明顯。這是因為新生兒鼻黏膜的細胞所製造與分泌的黏液(用來

吸附外來的異物)幾乎與大人等量,而其「空間/表面積比」卻遠比大人小,如

此一來,小空間中卻相對有較多的黏液,無怪乎新生兒似乎比大人更容易打噴嚏





呼吸道是窄而有彈性的,呼吸時空氣的進出原本就會發出聲音。新生兒的呼吸道

更是如此,當他們躺了很久或餵奶之後,因為很久沒有清除鼻腔與口腔中的黏液

,聲音就會更明顯了。除了黏液,餵完奶後,口腔、甚至鼻腔中仍會有一些牛奶

的殘餘,更會加重此情形,因此,這些聲音是完全正常的。



有許多父母不明瞭什麼是「痰」。根據道氏醫學辭典,痰(sputum)是指從肺部

、氣管經由口腔所排出的物質。這些物質多半是混合了呼吸道脫落了的細胞(因

為發炎或其他原因死亡)與外來的異物(如病毒或細菌、空氣中的雜質)。



呼吸道是很敏感、而且容不得任何雜質的,如果有「痰」,就一定會引發咳嗽的

反射作用以排出異物。因此,我們可以說:有痰一定會咳嗽,沒有咳嗽多半沒有

痰(除非其腦部的咳嗽中樞已被破壞,如植物人)。準此,如果是單純沒有、或

是一天中只有數次的咳嗽,是不必擔心的。



當然,如果在感冒的顛峰期,因為會產生許多痰液,是會聽到許多的咳嗽聲。到

了後期,痰減少了,咳嗽也自然減少,表示疾病正在好轉。是否需要吃藥呢?其

實,許多宣稱具有「化痰」效果的藥物,並不如預期中有效,清除痰液主要仍是

靠氣管中的清道夫──淋巴球來進行,病人只要多補中水分即可,並不是非得靠

藥物。因此,只要咳嗽不會影響睡眠,是可以不需要再服藥的。(除非原來有細

菌性感染,醫師指示須服抗生素藥物一個固定的週期,如7-14天)



有一些新生兒,因為氣管的軟骨發育尚未成熟(Bronchomalacia,氣管軟骨發育

不全),強度不夠,因此在「吸入」空氣時(呼出時不會),肺部的負壓會使氣

管變窄、塌陷,因而發出「咻咻」的聲音。如果是這種情形,應該報告醫師,觀

察到出生六個月後應該逐漸會改善。另外有一些狀況是應該特別注意的:



    ※ 新生兒體重增加得太慢

    ※ 新生兒餵奶時臉色會變黑

    ※ 新生兒有明顯的咳嗽時

    ※ 新生兒都不會哭或哭不出來



如果有以上情形,應該給醫師檢查。如果沒有,享受新生兒所帶給你們的喜悅吧

,您所擔心的的痰音多半在前幾個月,當他的體重加倍後就會消失了。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統問題/螃蟹車橫著走? 小心成感覺統合失調元兇 
2005/11/30 11:26

記者蔣文宜/專題報導

許多三代同堂,或是父母雙薪家庭,由於白日無法照顧小孩,因此多半會交由阿嬤等長輩照顧,一來為自己親人、二來又比較放心,不過卻時有所聞,老一輩阿嬤常會將孫仔放在螃蟹車,任其四處横走,也許只為圖個照顧方便,然而,小兒復健科醫師卻指出,在提早利用雙腳力量、缺少爬行的訓練之下,恐為造成日後感覺統合失調的元兇之一。

先來看看,為什麼螃蟹車壞處多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楊佩瑜說,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做過醫學實驗對照組研究,但是,不難想像當幾個月的小孩正興高采烈的進入探索期,如果卻受限於只能動手敲敲、用腳滑行的小空間裡,對小孩的發展絕對沒有好處可言。她並指出,有5成以上感覺統合異常的小孩,多半是爬得少的結果。

不過,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則指出,坐螃蟹車未必百分百的壞處,不過,要看家長動機正確與否,比如許多長輩動機在於讓幼兒提早學走路,可能會使得幼小身軀過早承受身體重量,加上雙腳骨骼尚未發育健全,則容易導致O型腿。

所以,張旭鎧提出若以「七坐八爬」作為成長判斷標準,那麼8個半月到9個月大,才比較適合坐螃蟹車,甚至也有骨科醫師認為,10個月之後再坐螃蟹車更好。張旭鎧提出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若寶寶雙腳碰觸地面時,有反抗力出現時,就表示已有足夠力氣,再坐螃蟹車會比較適當。

但是要坐螃蟹車也有前提喔!他說,對於已經在學走路的小孩,1次最好坐不超過半小時,也就是螃蟹車只是輔助學走路的工具,其他時間,則必須讓小孩多爬行,或坐著自己動手玩,訓練其爬高爬低等至於,若是將小孩成天放置於螃蟹車或嬰兒床內,常常在狹窄空間活動,則會對其感覺統合發展造成扼殺可能。

愈來愈多人知道,爬行對於寶寶感統發展的重要性。張旭鎧說,醫學界也普遍肯定爬行的好處,他舉例而言,爬行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手撐地的觸覺刺激,能夠建立手的肌耐力,有助於將來拿筆寫字的穩定度、不致容易喊手痠。

此外,爬高爬低也是種與環境互動的學習,爬行過程中視覺開始進行空間觀察,能提升未來學習上的專注力;匍匐前進的動作,鍛鍊到腹肌力量足夠,長大也較能坐得住椅子,不會出現有些媽媽常說自己的小孩好動、扭來扭去坐不住的情況。

不過,若是有些幼兒走得早且快,爬行時間不長,醫師則建議,還是可以從玩過山洞的遊戲當中,或是藉由安全的遊戲設備,爬行玩溜滑梯等彌補,因為這些過程皆有助於訓練前庭平衡與感覺統合協調的發展。

http://www.ettoday.com/ 2005/11/30 /327

(轉載自ETtoday.com東森新聞報)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6zBS8fuWHwUVdjSEGFl8OJyNNg--/article?mid=9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3/11 妹妹出生

採訪/陳韻如 諮詢/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    

「奇怪~寶寶的肌膚為什麼看起來都黃黃髒髒的?」「對啊,感覺像是頂了一個黃棕色的頭盔一樣。是得了什麼樣的病呢?」看著搖籃裡熟睡的小寶貝,爸爸 媽媽臉上盡是憂愁。其實,脂漏性皮膚炎並非不可解。臨床上發現,脂漏性皮膚炎通常只是短暫存在,過了那段時間就會痊癒,而且不會伴隨有副作用,及復發的情 況產生,還請家長不用擔心。


何謂嬰兒脂漏性皮膚炎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生在出生到2、3個月之間,因體表皮脂腺分泌較旺盛所產生的皮膚炎。好發的位置為頭皮、鼻子兩側、眉毛、耳朵前胸部位等等,因為油脂分泌的關係,感覺嬰兒的頭頂戴了一頂頭罩的模樣,在國外稱這種皮膚病為搖籃中的頭罩。而此種皮膚炎,只會在嬰兒期短暫的出現,而且痊癒情況很好,之後不會造成任何的影響或留下印記。


成因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目前仍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的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丹青提到,小兒會有此症狀的來由,是有幾種說法:
1. 荷爾蒙分泌旺盛:在寶寶出生後的三個月內,正是嬰兒分泌皮脂腺最旺盛的時候,而這段時間和嬰兒發生脂漏性皮膚炎的時間點恰好吻合,所以有一推測,認為此症的發生和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
2. 感染:在正常的皮膚上有一種喜歡與脂肪共生的皮屑芽胞菌,亦有一說認為這是脂漏性皮膚炎的致病原。


臨床表現

脂漏性皮膚炎好發在出生後到2、3個月的嬰兒時期,有一種像鱗片狀的皮屑堆積,觸感滑滑如同乾掉的油脂,用手指輕摳也可摳起。
好 發部位以臉部之前額髮際、眉毛、鼻唇溝的地方最為厲害,大部分都是紅色的扁平皮疹。寶寶若是患有脂漏性皮膚炎,有時會因為皮屑或皮疹累積過多,整個人看起 來就會顯得髒髒油油的。不過因為很少有發癢的感覺,對寶寶日常影響不大。此症對小兒沒有特別的威脅性,只是有些媽媽們會覺得寶寶肌膚出現異樣或覺得有礙觀 瞻而就醫治療。


治療方式

大林慈濟醫院小兒過敏科主任陳建甫說,如果患部油垢增厚硬化,可於洗澡後用嬰兒油塗抹,溶解患部油垢,再用濕紙巾擦拭去除。如果患部發炎紅腫嚴重,醫師會用低度「類固醇」藥膏給予治療,一般效果不錯,通常3~5天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脂漏性皮膚炎的小孩因為油脂分泌過多,在清潔用品的選擇上,黃丹青醫師表示,因為頭皮也是常出現的患處,而類固醇藥膏不適合塗抹上整個頭皮,所以可 以藉由洗髮精的成份,如含有焦油(polytar)成份的洗髮精,減緩症狀。治療後,很快就可以改善,若是再復發或是感覺有些要復發,可繼續使用藥膏治 療。但若為極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連皮疹底下的皮膚都會變紅,或是黃色油脂分泌物增加,這時便要積極配合治療。

癒後&預防

預防的方式主要為保肌膚透氣乾爽,不要過度悶熱。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脂漏性皮膚炎會讓家長感覺寶寶肌膚的油性過多,以致發生過度清潔的情形,但其實過度的清潔反而會有反效果。家長除了不要過度清潔,產品上也要選用低刺激性的清潔用品。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大部分到了6個月大後就會自然改善。改善後,通常就跟正常的寶寶沒什麼兩樣,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併發症。如果持續沒有改善,可能要懷疑有無異位性皮膚炎。


淺談異位性皮膚炎


簡介
一種皮膚的過敏病,常見發生的部位在嬰兒面部、耳朵後面、脖子周圍、手肘四肢。患處會時好時壞,患者會很癢而不自覺去抓,但越抓會越嚴重,以致皮膚紅腫、變厚且粗糙不堪。成因多和遺傳體質、食物及環境過敏原、溫差、天氣改變等等有關。
只要與醫師好好配合,加上環境的改善及避免過敏原,大部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8、9歲以後會有改善。

★照顧
1. 濕潤皮膚︰患者可以使用微溫的水洗澡,一次約20~25分鐘。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製劑︰像是藥皂、鹽水或其它殺菌劑等等。另外,保溼工作不可少,尤其冬天洗澡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強的乳液或乳霜。不過,要避免綿羊油或綿羊乳液,因為羊毛脂本身可能引起過敏。
2. 避免濕熱流汗︰夏天可使用冷氣機將溫度保持在攝氏24~28度,避免幼兒流汗加重皮膚刺激敏感。
3. 飲食調整︰盡量哺育母乳,母親本身避免食用會致敏的食物。如果沒有母乳,可以以低過敏奶粉餵食;延後餵食副食品至6個月後;延後餵食高過敏性食物至1~2 歲後,如蛋類、有殼海鮮類、柑橘類等。關於食物的調整,應與小兒過敏專科醫師討論,在過敏症狀與生長所需之間取得平衡。
4. 環境改善:使用防螨床單、被套、枕套等;使用除濕機、空氣濾淨裝置、防螨洗衣精;拿掉地毯,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不要用草蓆或榻榻米等稻草製品,羽毛、棉絮製品;室內不要養狗、貓、鳥類等寵物;清除蟑螂等。
5. 適當的藥物治療:在小兒過敏專科醫師的治療下,適當使用藥物治療。


Different 與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的區別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和異位性皮膚炎外表上很難分出,通常都會被誤判或是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因此一般常將之統稱為嬰兒面部溼疹。但是,在怎麼的相似還是有異處,透過一些小觀察,就會發現它們的差異在哪裡。概括可分成四個面向觀察:
一、 嬰兒的脂漏性皮膚炎比較不會有發癢的感覺,而異位性皮膚炎則相反。由於寶寶較難以口語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方面父母就要多多幫忙注意。
二、 兩者皮疹出現的位置不一樣,寶寶若是脂漏性皮膚炎,好發的地方多為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像是頭皮、眉毛等;但異位性皮膚炎則是多在兩頰、肘窩、四肢等位置。
三、 脂漏性皮膚炎是0~2、3個月寶寶這段期間的剋星,大部分到了6個月大後就會自然改善。而異位性皮膚炎卻可能會不斷復發,延續至幼童期。
四、 家長可以請醫生測試寶寶血中的免疫球蛋白E的數值,看看是否是正常的範圍,如果數值呈現較高的狀態,那就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了。


不 管是脂漏性還是異位性的皮膚炎,如果症狀嚴重的話,醫師都可能以類固醇來治療。有些寶寶的體質比較特殊,就會兩種情況都一併出現,這也不無可能。爸爸媽媽 們不用太擔心,寶寶的脂漏性皮膚炎是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的皮膚病,且沒有特別的併發症,過了嬰兒期就會自動消失。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痊癒後,復發的機率 不大。若有在發生的話,可能就要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


陳建甫
現職: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小兒過敏科主任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免疫過敏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黃丹青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和平醫院小兒科總醫師
臺大醫院兒童風濕免疫科臨床研究員

本文轉貼自:http://treehouse.pixnet.net/blog/post/26709992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媽媽共同的痛苦經驗就是孩子感冒生病
生病不打緊,還得費盡全力動員家人才能讓孩子把藥吞進肚裡
但是,很多小兒科醫師根本不給自己孩子吃感冒藥
看完這篇文章終於知道原因
別再給孩子吃感冒藥,犧牲他的免疫機制了!

以下節錄自林燦城醫師發表在KingNet文章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19324&category=%E9%86%AB%E8%97%A5%E7%96%BE%E7%97%85&type=

根據健保局統計,民眾在基層就醫的人次上,以看感冒為最多(約70%);不可思議的是台灣民眾接受感冒治療的模式與歐美國家相較下,實是天壤之別。在歐美,感冒不必吃藥是醫師與民眾共有的共識,而台灣的病患,每每在確認感冒後,一定得吃個藥才覺得安心。 西醫、西藥從歐美傳來,而在歐美地區,醫師與民眾都知道:感冒沒有特效藥,吃藥只是把症狀掩蓋,實質上可能會更糟糕。(例如發燒原是身體藉著提高體溫,動員免疫力對抗病毒的機制,看到發燒就吃退燒藥,反而削弱自己的抵抗力。)
在台灣很多民眾對感冒的知識還是一知半解。大人感冒了,或許還能忍耐幾天不急著吃藥,小孩感冒了卻很緊張,希望醫對師開的藥能立即將症狀消除;一 旦症狀沒改善,會立即去找第二,甚至第三、第四個醫師。市場取向,加上健保制度對開藥有多給付,逼得醫師只好隨波逐流,開藥減輕症狀,既輕鬆又能迎合家 長。
感冒,大多是因病毒感染所致,除了流感這種有致命性的病毒須用到「克流感」外,多數的感冒是靠身體的免疫力「自癒的」,而不是靠感冒藥「治癒的」。 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甚至發燒就是對感冒的自我防衛能力,感冒藥只不過壓制這些防衛動作,讓身體舒服一些。「抗組織氨、假麻黃素」讓鼻塞打開,鼻涕 減少、不打噴嚏;「氣管擴張劑、類固醇」讓氣管門戶大開,讓痰的分泌減少。雖然症狀減輕了,事實上,卻犧牲了免疫機制。所以,除非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否則 不該用很強的感冒藥去壓制這些症狀。大人如此,小孩也是如此。
我有一個美國朋友,他四歲的小孩在台灣感冒略有發燒,在台灣的太太帶孩子去看病,吃藥30分鐘後退燒,打電話向美國的老公報告,反而被罵一頓,質 疑為何要退燒。在美國一般民眾都知道,感冒,除非很不舒服,沒有必要吃藥消除症狀。在台灣,國情不同,家長期望特效,醫師互相競爭,健保對開藥又有給付。 特殊的環境,形成醫師多開藥,民眾多吃藥的怪現象。 老師與家長們應該有基本的認知,「開藥將感冒立即治好的醫師,未必是個好醫師,這樣的醫師,反而會是造成小孩抵抗力越來越弱的元兇!」感冒是沒有特效藥的,如果感冒的症狀不是很嚴重的話,不必急著吃藥來壓制,反而更能產生免疫力,下次不容易再感冒。

美國FDA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美 國FDA(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署)的一個委員會於 10月19日作出決議,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國內各大媒体在 10月21日都以相當的篇幅報導,以下這一段是摘自 10月21日TVBS電視台的文字旁白:「小朋友生病,一定要吃感冒藥嗎?美國研究發現,小朋友吃感冒藥,根本沒效,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還要求明文 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原因是已經有1500個小朋友吃類似的感冒藥產生副作用,123個人死亡。」
國內小兒科醫師把話說得更白,感冒藥本來效果就不大,還要小心幼童心臟不舒服,本來就有致死危機。 小朋友感冒生病,該怎麼辦?家長:「先來看醫師啊,主要是吃藥為主。」如果告訴你,小朋友吃的感冒藥根本沒用,甚至會傷身,這才讓人頭皮發麻。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更呼籲,直接禁止6歲以下小朋友服用咳嗽藥和感冒藥,講白了,就是這些藥根本無效。
台安醫院副院長卓瑩祥說:「兩個人都感冒,一樣的症狀一個人有吃,一個人沒有吃(藥),最後你會發現痊癒所需的時間一樣長。有的小朋友吃了,可能發生一些心臟的問題,如:心律不整,或引起神經方面的副作用。」 小兒科醫師看法與美國一致,以往開藥,就已經減少非常多的劑量,主要是感冒藥中,治療鼻塞和過敏的藥物,有抗充血和抗組織胺的成分,有可能衝擊小朋友心臟。美國的調查發現,至少有1千5百個小朋友,吃藥引發併發症,有123個人死亡。 醫師說,感冒即使不吃藥,3到5天,身體自己也會康復,吃感冒藥沒有效,但還是建議看醫師做診斷,因為就怕會有併發症,或根本不是感冒,兩者皆有奪命的危機。 吃感冒藥不但無效而且傷身。
醫學院所受的教育裡,病毒性的感冒是「沒有藥物可治療的!」要靠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感冒藥會降低身體抵抗病毒的能 力,不但對六歲以下的小孩有傷害,對大人的健康也沒有好處(衛生署只建議:「多休息,多喝水」)。只是大人因為要工作,只好吃藥來減輕不舒服感。所以,感 冒藥的正確用法應該是:「有症狀、不舒服時才用」。但是很多家長誤以為要吃感冒藥,感冒才會快好,這是醫界沒有盡到衛教的責任。
美國與台灣國情不同的是:在美國,醫師不會隨便開感冒藥。在台灣則是:找醫師看感冒,大多數都會開感冒藥(而且,某些醫師開的感冒藥還特別有效)。在台灣的開業醫師如果規規矩矩教病患「多休息、多喝水」,幾乎都不容易生存。 問題的癥結在於:如果第一個醫師按照教科書教民眾「多休息、多喝水」,病患很快會再找第二個醫師,第二個醫師察顏觀色,立刻會開「特效藥」給患者,感冒症狀很快解除。這時候病患不但不會去懷疑第二個醫師,還會臭罵第一個醫師「醫術不好」。 感冒藥吃多了,小孩子的抵抗力會越來越差,看病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感冒藥把第一道防線破壞,讓病邪很容易入侵,久而久之,就演變成鼻過敏,再繼續用氣管擴張劑,就演變成氣喘。 依據「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的資料,台灣的氣喘盛行率由民國63年的1.3%,到民國91成長到19%。30年來增加了15倍,診所越普及,就醫越方便,氣喘盛行率反而越高,這是甚麼道理?難道大家都沒有懷疑:「你吃了太多不該吃、也不必吃的藥?」

註:鼻子過敏與感冒一樣,都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的反應,其實這些反應都是人體保命所必要的。感冒時,入侵的病毒毒性較強,所以反應比較激烈,會有酸痛、倦怠、頭痛、發燒等症狀。 鼻過敏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則是對一些並無傷害的刺激起過度反應。感冒與鼻過敏的本質都是身體「虛」,因為「虛」才容易被感冒病毒侵犯;因為「虛」,所以連無傷害的刺激也需要用激烈的動作來回應,這就是過敏。 感冒時,虛弱的肺部怕被病毒入侵,所以祭出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的方式來防衛,但是所謂的感冒藥卻都在破壞這些防線,讓病毒得以深入,氣管擴張劑讓病毒更易深入到達肺泡,這時終末細支氣管平滑肌全面收縮就演變成氣喘。長期吃感冒藥,演變成氣喘絕對是指日可待。



本文轉貼自~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異位性皮膚炎媽媽的七個為什麼?

 照護密技大公開!讓癢癢說bye bye!

張雪惠 採訪諮詢╱吳冠興醫師(吳冠興皮膚科診所院長)
在台灣,十個人中就有三至四個患有過敏性疾病,其中嬰幼兒時期即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更是許多媽咪心疼又頭痛的問題:「為什麼我的寶寶會患病?為什麼這疾病如此容易反覆發作?」本刊特別蒐錄媽咪們最想知道的7大問題,一次解答妳的重要疑問!

Q1:為什麼我的寶寶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其症狀是皮膚經常性的搔癢與發炎,吳冠興皮膚科診所院長吳冠興醫師指出,一般來說發生原因與遺傳有關,約占小兒人口的3~5%。大部分嬰幼兒病人會在一歲前發病,另外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有氣喘的兒童約20%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大約有一半異位性皮膚炎的人會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發作。這些過敏性疾病的患者,其家人也常有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皮疹等,這些症狀可單獨發生或同時存在;譬如說爸爸可能是過敏性鼻炎,小朋友雖沒有鼻子過敏的情形,卻可能有異位性皮膚炎。這些人統稱有異位性體質

Q2: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很容易反覆發作?
吳冠興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為皮脂膜中缺乏某些特別脂質,使得皮膚的保濕鎖水能力下降,同時角質層對抗外界過敏原、刺激物的能力也減弱,因此,當外界環境改變,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接觸到過敏原,甚至是情緒、食物等原因,都可能引起發作,使皮膚搔癢不已。當皮膚發癢難忍,容易引起搔抓,使得皮脂膜更被破壞,形成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嚴重的還會引起細菌感染,使病況更加重,也更為複雜;所以,除了藥物治療,平日的保濕照護也非常重要。唯有勤擦功能性修護乳液,重建皮膚的屏壁功能,同時避免接觸過敏原,避免搔癢發生,才能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

Q3: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會影響寶寶發育成長?
吳冠興醫師解釋,異位性皮膚炎在孩子出生後差不多一到兩個月,會在臉頰、耳後、頭皮,出現紅色的小丘疹,到六個月達到高峰。因為孩子覺得癢,便忍不住去抓,越抓越癢,越癢又越抓,抓的很厲害時,不但無法擁有充足的睡眠,食欲也跟著變差。因此,在成長最快速的嬰幼兒時期,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容易睡眠不足以及睡眠品質不好,食欲也變差,對生長發育勢必產生莫大影響。

 

 

Q4: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特別容易在夜間(晚上睡覺)時發作、特別容易癢?
夜間會特別容易抓癢,通常與血液裡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吳冠興醫師進一步說明,或惡化的皮膚發炎反應有關,也和寶寶的內分泌系統的腎上腺皮質素濃度有關,其中腎上腺皮質素可以控制皮膚發炎反應,然而夜間腎上腺皮質素濃度最低,因此可能使皮膚發炎反應變得較嚴重,自然容易在此時癢感變得更為嚴重

 

Q5: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吃藥擦藥都沒效?
事實上,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的體質,無法完全根治,吳冠興醫師指出,藥物治療主要目標是止癢,藉由抑制皮膚上的過敏反應來達到減輕症狀的效果,並非消除病因的治療,傳統治療方式為局部使用含有類固醇的外用藥膏,來達到減輕症狀的目的,如果搔癢症狀嚴重時,醫師可能會給予病人口服的抗組織胺來幫助病人止癢,若皮膚傷口發生細菌感染,醫師也會考慮加上抗生素來治療。此外,現在有外用的局部免疫調節藥膏可供使用,可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造成的副作用;藥物治療在異位性皮膚照護中是必要的,遵囑醫師指示切勿擅自停藥或用藥,有些父母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減少藥物使用量,反而影響治療的進度;同時,更要養成平日使用保濕產品的習慣,幫助重建皮膚皮脂膜,避免接觸過敏原,多管齊下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Q6:為何異位性皮膚炎不適於處在太熱太濕的環境?為何環境中的過敏原易引發異位性皮膚炎?
汗水與過熱的環境,會使寶寶的癢感加劇,造成更厲害的搔抓,進而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吳冠興醫師建議媽咪,夏天應幫寶寶換上較為吸汗的衣服,並盡量在冷氣房活動,一旦汗水增加造成癢感,就要適時以清水沖澡以保持身體乾爽,寶寶一有大量活動後,立刻以清水將汗液沖掉。
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由於皮膚的障壁功能變差,容易受到外來物質的影響,環境中有許多的刺激物質如清潔劑、肥皂、毛衣、尼龍衣物與其他化學物質,另外像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蟎、蟑螂、貓毛、狗毛、花粉等都有可能引起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針對塵蟎過敏的預防保健措施包括:家中床墊最好經常在晴天時晾曬,並保持乾燥;枕頭可選用抗菌防蟎之合成材料,並定期晾曬或更換;避免使用羊毛毯或羽絨被;勿使用地毯或軟墊、房間應定期清掃,避免灰塵累積

此 外可使用空氣濾淨器來過濾空氣,並定期清洗更換濾網,以及清掃家裡較陰暗潮濕的地方。其他如地毯、寵物的毛也是常見的過敏原,這些過敏原散佈在室內空氣 中,容易引發過敏、氣喘,要避免動物過敏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接觸寵物,更不要飼養寵物;如果實在必須養寵物,建議不要讓寵物進入臥室,並定期替寵物 洗澡。

Q7:癢的受不了時該怎麼辦?該如何治療?
癢的受不了時,吳冠興醫師建議,以冰敷方式紓緩搔癢症狀,可以先把毛巾沾水弄濕後,用塑膠袋裝好放置冰箱冷藏,等到寶寶癢的時候再拿出來冰敷。若症狀仍無法舒緩,就該求助專業醫師,切莫讓皮膚進入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平常盡量多用保養乳液,最好隨身攜帶,定時擦,不要等癢的時候才擦。一般來說,通常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抓的動作,所以爸媽最好養成定時幫寶寶擦保養乳液的習慣。

 

 

 

吳冠興醫師
現任/吳冠興皮膚科診所院長
經歷/前榮總皮膚科總醫師 醫用雷射光電學會醫師 美容醫學會學會醫師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

文章轉貼至:http://www.mombaby.com.tw/event/1011/P-1-1-2.html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寶寶出生後,面對充滿致病微生物的環境的確是一大挑戰,
尤其腸胃道更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
幸好乳酸菌是我們的好朋友,可以幫助我們對抗壞菌唷

http://yannibob.slimel.com/




  乳酸菌5大好處

  1.產生乳酸、醋酸、過氧化氫及殺菌素不利於壞菌生存,使病原菌在體內增殖機會減少。

  2.降低腸桿菌製造有害毒素的機會。

  3.幫助營養素、礦物質的代謝吸收。

  4.幫助合成葉酸及維生素B群。

  5.幫助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提高人體免疫力,好處多多。

 

  乳酸菌改善腸胃3種不適

   由於現代人注重衛生,食物飲水多經過消毒殺菌,再加上抗生素的使用,腸內的好菌也就跟著減少。因此許多學者專家開始大力倡導乳酸菌療法,也就是從日常飲 食中大量補充乳酸菌,來促進腸胃道機能的健康。尤其嬰幼兒時期正是人體免疫系統建立與調整的黃金期,如果能加強乳酸菌療法,對於日後的健康具有關鍵性的影 響。
 

  不適1 乳糖不耐症

  症狀:飲用牛奶後會出現腸鳴、腹瀉的現象。

  病因: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其乳糖酶的分泌量少,有的甚至不分泌,因此乳糖在大腸才被細菌分解,此時所產生的乳酸和二氧化碳刺激腸道,導致腹痛和腹瀉。

  比例:由於種族的差異,東方寶寶約有10%~15%屬乳糖不耐症。

  解決方式 除了將牛奶稀釋外也可以多補充乳酸菌或優酪乳,因為優酪乳中的一部分乳糖被乳酸菌分解,乳糖的量減少。此外,乳酸菌會抑制其他細菌生長,乳糖分解成乳酸和二氧化碳,因此降低症狀可以獲得改善。
 

  不適2 細菌性腹瀉

  症狀:食入不潔淨的食物及飲水而引起腹瀉,根據研究,即使吃了同樣被病菌污染的食物,但是並非所有食用者都再現食物中毒的症狀。

  病因:食物與飲水中含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痢疾桿菌、肉毒桿菌、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及傷寒菌。

  解決方式:只要腸內乳酸菌多,乳酸菌所產生的大量乳酸就會抑制病原菌的活動。如果乳酸菌少,抵抗力就會減弱,就無法抑制病原菌的繁殖。乳酸菌可調整腸道細菌群的平衡,使腸的運動處於正常狀態,且可提高對病原菌的抵抗力,預防腹瀉。
 

  不適3 便秘

  症狀:與腹瀉相反,便秘時大便的水分在70%以下,糞便變硬。

  病因:大便的水分減少是由於大便在腸中滯留的時間長,水分被吸收所致。

  解決方式:乳酸菌可促進腸道的蠕動,縮短糞便在腸中滯留時間,使糞便含水量增加,易於排出。經常便秘的嬰兒多補充乳酸菌,自然可以防止便秘。有時候嬰兒奶粉蛋白質比例過高,也會造成便秘。這時候更換奶粉,或增加牛奶濃度,也會改善便秘的情形。


本玟轉貼自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8尿道下裂

 

成因

引起尿道下裂的原因不明,即使有家族性也應是基因異常導致。此外,錢大維醫師表示,目前醫界普遍認為胎兒發育時男性激素的缺少或功能不足有可能導致尿道下裂,再者環境中具有雌性激素作用的化學品對尿道下裂的發生也有影響,這也解釋了這種先天異常的發生率之所以升高的原因。

 

症狀

正 常男性嬰兒的尿道開口應在龜頭前方,外面包著包皮,尿道下裂則是尿道開口不在龜頭頂端,而在陰莖中段或以下部位。錢大維醫師表示,尿道下裂依尿道開口的位 置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三種等級,輕度患童的尿道開口處在龜頭或冠狀溝的下方;中度患童的尿道開口處在陰莖腹側面;重度患童的尿道開口處在陰囊或會陰 間,陰莖短小、彎曲,陰囊分裂,導致外生殖器官雌雄難辨。

 

發生率

發生機率約為0.30.4%左右,平均每300位中有1位。

 

危險性

尿道下裂將同時造成包皮、尿道開口及陰莖3處異常,若不及時治療,孩子不但只能向女孩般蹲著解尿,成年後甚至無法順利性交,心理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手術方式

尿道下裂的重建手術方式可能多達百種,目標皆在矯正彎曲的陰莖、將尿道開口儘量修補到龜頭頂端,並確認術後無尿道表皮的漏尿狀況。

 

開刀時機有學問

尿道下裂若太早開刀,因器官尺寸較小,修補不易;若太晚開刀,有會因為陰莖已開始頻繁活動及勃起,容易造成術後傷口裂開等狀況。錢大維醫師建議,6個月~2歲間是較理想的手術時機,但為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影響,若能提早到1歲前更佳。

 

術後照顧

較嚴重的尿道下裂修補需不但需分階段進行23次手術,且需擁導尿管將重新建造的尿道撐住一段時間,導尿管甚至需特別縫合固定,家長應特別留意別讓孩子用手去拉扯,以免影響預後效果。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9肛門膿瘍及瘺管

 

成因

成因最主要為肛門腺發炎,即肛門組織內的肛門腺體受到細菌或異物(糞便)侵入,引起腺體急性感染所造成;肛門則幾乎都是在肛門膿瘍破裂,膿液流出,膿瘍消腫後,所遺留的一條連接肛門腺體與肛門外的發炎性管道。

 

症狀

典型症狀為肛門疼痛,肛門旁紅腫,若情況持續未改善還有可能伴隨發燒,膿瘍破裂則會流膿。

 

危險性

 

膿瘍化膿結痂一再發生,慢性瘺管久久無法癒合,加上患童抵抗力不佳,

發炎便有可能擴散至會陰、陰囊、陰唇,甚至腹部及下肢,造成這些部份的壞死,形成敗血症。

 

手術方式

治療初期肛門紅腫期以口服抗生素及坐浴為主。若已形成膿瘍則給予切開引流。如已成瘺管則須行瘺管切除手術。

 

術後照顧

錢大維醫師提醒,若施行手術的部位較家用自來水髒,如肛門、生殖器官、腳部等處,應於術後每天坐浴、泡腳10分鐘,並可於溫水中加入幾滴優碘

消毒。

 

肛裂?改善便祕就不怕

肛裂顧 名思義就是在肛門內有裂口,成因多半是因為糞便太硬、弄破肛門黏膜,導致疼痛、便血。錢大維醫師提醒,急性肛裂的元兇不外乎便秘,若無法透過飲食、軟便劑 改善,即有可能演變成慢性肛裂,在肛門四周長出類似痔瘡的肉芽組織,屆時就需要開刀刮除。一般說來,若寶寶喝的是配方奶,在與副食品接軌的過渡期較容易產生便祕狀況,相形之下母乳寶寶比較少有這樣的困擾。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10舌繫帶過緊

 

成因

舌繫帶是舌頭下面連到口腔底部正中間的帶狀物,若這片薄膜變厚、變短,使得舌頭往上翹的能力受到限制則稱為舌繫帶過緊。

 

症狀

嚴重舌繫帶過緊的孩子在哭鬧時舌尖下凹,會呈現出類似「M」的形狀。

 

發生率

發生率在嬰幼兒約0.024.8﹪之間,範圍之所以這麼大,是因為沒有齊一的定義所致。錢大維醫師提醒,舌繫帶過緊具有較明顯的家族性,父母若舌繫帶過緊,子女的發生機率極高。

 

危險性

舌繫帶過緊對健康並無影響,但由於台灣家長普遍將孩子的發音問題(大舌頭、臭乳呆)跟舌繫帶過緊畫上等號,因此往往會主動要求「剪舌根」。錢大維醫師表示,即使舌繫帶過緊也不一定就會影響發音,但極少數會影響吸奶功能,若只是為了「預防」語言問題的發生,大可不必急著進行手術。

 

手術方式

舌繫帶切開術安全性極高,只需輕度麻醉便可以快速完成。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黃振盛

學歷:私立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

 

錢大維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外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外科學科副教授、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續上篇~

隱睪不治療 罹癌風險高

隱睪症之所以會增加睪丸癌的罹患率,是因為睪丸「躲」在體內,即使出現不正常的硬塊也很難於第一時間發現,往往延宕就診及治療的時機。

手術方式

小兒外科治療方法以睪丸固定術為主,開刀方式較疝氣複雜。黃振盛醫師指出,

手 術過程首先在進入腹股溝後找到睪丸、將周圍剝離,然後在陰囊處作一個切口,把睪丸從上向下牽引、固定至陰囊內。但倘若經檢查後發現,患童單側的睪丸己明顯 萎縮,或發現時機較晚(超過手術的適合年齡),則有需要進行睪丸摘除手術。在內科部分,隱睪症亦可選擇投予賀爾蒙治療,家長應進一步詢問醫師以比較利弊。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5包莖、包皮過長、包皮發炎

 

症狀

包莖指的是包皮末端緊束,無法退到陰莖的冠狀溝以上,將陰莖頭和尿道口曝露出來。黃振盛醫師指出,新生男嬰中95%的有包莖,屬正常現象。過了3歲之後,包皮會隨著陰莖體積變大、長度增長向後退,若仍不能退到冠狀溝才需要治療。此外,若包皮向上翻能露出龜頭,但包皮口很小、蓋住尿道口,就稱為包皮過長。

 

發生率

 
隱睪症在男性早產兒的發生率約20%,足月生產的男性新生兒約2%。根據最新一期《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公布的研究指出,婦女在懷孕期間如果同時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和其他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或阿斯匹林(aspirin),且時間超過2星期,其所生男嬰罹患隱睪症的風險可能大幅增加。 

危險性

無急迫的危險性,但當嬰幼兒包皮過長過緊,很容易藏汙納垢,造成反覆的包皮及龜頭發炎,或解尿時尿流受阻形成包皮尿囊,甚至排尿困難。

 

術方式

小 兒外科治療方法以包皮環切術為主,多半開刀直接將多餘的包皮割除,目標在使龜頭完全暴露在外面,方便日後清洗,沒有藏汙納垢的死角。黃振盛醫師表示,許多 家長因顧忌全身麻醉可能的風險,傾向等到孩子大一點後再進行手術,但隨著年齡增加,術後的疼痛感也會加劇,可謂利弊參半。

術後照顧

黃振盛醫師表示,手術後龜頭因與外界接觸會感到疼痛,孩子可能拒絕擦藥,家長應盡量安撫,待45天後去敏感化,即可減緩不適感。此外,開刀後23天傷口附近因表皮細胞脫落,會出現一層黃色的結痂附著其上,此為正常現象,並非感染,待10天左右會自行脫落。

 

尿道下裂 不宜進行包皮手術

黃振盛醫師提醒,因新尿道的重建有賴包皮植體,因此尿道下裂者不宜隨便割包皮,以免傷害最佳的皮膚來源。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6 血管瘤

 

成因

血管瘤的成因眾說紛紜,假說包括胚胎發育異常,不正常的血管內壁細胞增生等。

 

症狀

血管瘤依病理大致可分為微血管型、海綿型及混合型。錢大維醫師表示,臨床上最常見的草莓形血管瘤屬微血管型,多位於皮膚表面,起初只是一個小紅點,看來像是起紅疹或被蚊子叮咬,直到56個月急速變大,可以長在任何部位;海綿型血管瘤通常生長在表皮下較深的的組織,由較粗的血管組成,可看到鼓鼓的腫瘤,不過表面皮膚看來是正常的,摸起來則是軟軟的,超音波在診斷上有很大的幫忙;混合型血管瘤有微血管及較粗的血管組成,特性是兩者的混合。以海綿型為主之血管瘤不像微血管型會自行消退,通常要手術切除才能治療。

 

發生率

統計顯示,全球新生兒血管瘤機率為1%2.6%

 

危險性

血管瘤多半僅影 響外觀,除非長在重要位置如臉上、眼皮、肛門或嘴唇上,則可能影響視力、排便和進食等生理功能。此外,錢大維醫師提醒,有些血管瘤生長在肌肉、內臟、顱 內,其症狀與位置有很大關係。除了影響外觀,較大的血管瘤因血流量大,可能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導致心臟衰竭,也可能破壞血小板,引起血小板過低而出血,因 此若發現孩子身上有如蚊子叮咬紅斑點,且有逐漸變大趨勢時,就要立即尋求治療。

 

手術方式

若血管瘤生長在皮膚表面,且位於四肢、背部等不至於影響生活的地方,家長可密集觀察,待孩子12歲後有可能自行萎縮。若經評估需接受治療,除外科手術切除外,還有注射類固醇、血管攝影(血管栓塞)等選擇,應多與醫生商討,或詢問第二意見。

何時適用藥物注射、血管攝影等治療方式?

錢大維醫師表示,有些血管瘤的生長位置不適宜施行切除手術,如腮部因有許多重要腺體經過,為避免手術傷及臉部神經致臉歪,醫師通常會改採其他治療方法。  

 

小標: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中標:常見小兒外科疾病7斜頸

 

成因

斜頸(肌肉性斜頸)是因為頸部最大的肌肉「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化所致。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的兩側,當一側的肌肉發生纖維化,這一側的肌肉即變硬、變短,致使頭部往該側歪斜、下巴則斜向另一側。

 

症狀

斜頸不像其他外科疾病一般容易被察覺,若家長發現孩子睡覺時長期轉向同一側,或在頸部側面摸到如雞蛋大小般的肌肉腫塊,便應及早至醫療院所、借重儀器進行檢查。

 

發生率

斜頸症的發生率約為0.4~1.9%左右,且右側約為左側發生率的3倍。

 

危險性

斜頸雖有可能隨年齡增長獲得改善,但對於外觀的影響卻彷彿跟時間比賽。由於長期偏向同一側睡覺,斜頸孩子的對側後頭骨易發生扁平、變形,甚至永久性的不對襯,為避免將來有臉部變形、斜視、頸部活動不良等後遺症,錢大維醫師呼籲應及早治療。

小標:手術方式

除了將纖維化的肌肉切開或部份切除的手術治療方式外,還有加速肌肉軟化的物理治療方式。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大常見小兒外科疾病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26

採訪撰文/蘇慧慧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黃振盛、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外科主任錢大維

一直以來,「開刀」都是外科予人的最鮮明印象。然而,當病患從成人變成小小孩,手術的安全性及必要性不免令家長憂心忡忡,甚至充滿無助感──究竟有哪些疾 病非開刀不可,否則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又有哪些疾病其實是一般常見,父母大可安心?接下來,我們將邀請兩位經驗豐富的小兒外科醫師為你解惑。

回顧1950年代,臺灣出生率出現千分之40以上的水準,人口總數急速上升;直到60年代初,出生率開始明顯下滑,從6090年代的30年間,臺灣人口自然成長率從千分之33降到千分之10左右,總生育率(TFR)則從 六人降到1.7人──也就是說,僅僅30年的光景,臺灣婦女終其一生的生育,從6個子女減少到不足2名,去年出生率更創下歷史紀錄,與德國並列末位,迫使政府相關單位不得不正視這項問題。

由於少子化趨勢,伴隨產前檢查技術的進步,過去較常見的嚴重新生兒畸形已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大病不患、小病不斷的現象,舉凡體表的斑點乃至生殖器官健全與否,無非家長心之所繫,而疝氣、舌繫帶過緊這些早期被認為不嚴重的「小病」,也越來越受重視。但幼兒接受外科手術究竟安不安全?全身麻醉是否會帶來副作用和併發症?

 

建立正確觀念 寶貝健康沒煩惱

 

觀念1 全身麻醉 安全性高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黃振盛指出,現今台灣醫療環境與品質已相當進步,一般的兒童外科手術非常安全,且大部份幼兒健康狀況佳,不像老年人常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此極少合併其他疾病;至於麻醉的安全性,小兒外科手術基於病患心智年齡不夠成熟,為避免孩子緊張、怕生,十之八九都需要全身麻醉才能施行,通常3個月以下的幼兒以氣管內插管,3個月以上採用面罩式全身麻醉。黃振盛醫師表示,在合格的醫療院所中,手術將由專業麻醉科醫師掌控麻醉之深淺,並配合血壓、心電圖、血中氧氣飽合度等嚴密監控,安全無虞,家長大可放心。

 

 

2種情形 不宜進行手術

1.術前健康亮紅燈:小兒外科手術和一般外科手術一樣,病患也需接受術前麻醉評估。黃振盛醫師提醒,除了危及生命的緊急狀況外,絕大多數的常規手術皆無時間壓力,若病童術前感冒、發燒、多痰,建議等到痊癒後再開刀,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錢大維醫師提醒,若患童健康狀況不佳仍進行手術,則感冒期可能延長,亦有引發肺炎的風險。

2.年紀太小且無急迫性:新生兒由於體重輕、器官不夠成熟,因此若非病情不能等待,如腹裂、腸阻塞等,需施行緊急性手術搶救,醫師多半會建議父母等到孩子大一點後再開刀,以將降低麻醉風險。

 

觀念2 有些疾病 拖不得

不忍孩子小小的身軀被推進手術室,許多父母對外科手術抱持著「能免則免」的態度。對此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外科主任錢大維表示,有些疾病不開刀反而危險,

例 如疝氣有腸道箝頓的可能,應於診斷確立後進行手術;有些疾病則有最佳的治療年齡,不宜錯過,例如隱睪症,超過了兩歲睪丸就可能萎縮。若以患童年齡與足月與 否區分,則新生兒較幼兒危險、早產兒又較足月兒危險。若新生兒(或早產兒)同時罹患多重先天性疾病,例如先天性心臟病併發無肛症等,對健康的威脅往往更 甚。針對小兒外科疾病的開刀時機,黃振盛醫師提醒,除了危及生命、跟時間拔河的緊急手術外,還有某些消化系統疾的先天性的畸形,如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無肛症、巨大結腸症等,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造成嚴重影響,也應盡快治療。

手術、住院?Yes or No

小兒外科手術依病童返家的時間可分為門診手術及住院手術,病情較嚴重的則需

在加護病房觀察。黃振盛醫師指出,無論門診手術或住院手術,施行的地點都在開刀房,唯前者在麻醉清醒、確認一切正常後即可返家休息。一般說來,病童年紀越小,麻醉風險越高,院方多半會建議住院,以防術後2448小時內體溫不穩定。以腹股溝疝氣為例,一歲以上的孩子多半可於門診手術完成治療,一歲以下者建議依醫師指示決定是否留院。

小兒外科手術如需住院,時間多半以三天兩夜居多。入院第一天先做X光、抽血

等基本評估,並經麻醉科醫師術前訪視,確認病童適合開刀;第二天進行手術,當天晚上為重要的術後觀察期;第三天早上在檢查傷口、進食狀況及體溫皆符合出院標準後,就可以返家。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1 腹股溝疝氣

 

成因

腹 股溝疝氣即俗稱之「脫腸」。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期間,有一「腹膜鞘狀突」自腹腔內延伸到腹股溝,最後至陰囊,使得腹腔和陰囊相通(女性的腹膜鞘狀突則是由 腹腔延伸至大陰唇處)。大部份嬰兒出生後此構造會封閉,但有部份則沒有封閉,若腹內容物經由此構造進入腹股溝,甚至到了陰囊,便形成疝氣。

 

症狀

黃振盛醫師表示,疝氣平常可能沒有症狀,但當孩子腹部壓力增加,如哭鬧、咳嗽、解便時,腹股溝會有隆起或陰囊鼓脹造成陰囊兩邊不等大的現象。由於小嬰兒不懂得表達,或只能透過沒有理由的哭鬧傳遞訊息,因此腹股溝疝氣的早期發現,全仰賴父母的警覺性。特別當家長在為孩子換尿布或洗澡時,發現腹股溝或陰囊有明顯鼓脹,但安靜平躺或一覺醒來後卻又消失不見,便應趕緊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發生率

腹股溝疝氣的發生率約3%7%,早產兒因肌肉結構不全,發生率更高,兩性比例則以男性居多,約在5171之間。黃振盛醫師表示,小兒疝氣多半為先天性,成年人則可能因腹壁肌肉及筋膜受傷、老化變得薄弱或缺損,致使後天性疝氣產生。

 

疝氣檢查羞羞臉 政府擬全面取消

依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規定,應對小一、小四、國一、高一的學生進行疝氣檢查,但由於診查觸及隱私部位,日前曾引發侵犯受檢學生隱私權糾紛,教育部已行文各縣市,擬全面取消學生健檢的疝氣項目。有鑑於此,黃振盛醫師提醒,兒童在上了小學之後多半自己洗澡,即使身體出現變化父母也無從得知,若在校檢查取消,家長應積極從旁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並灌輸正確觀念,以免延誤治療時間。

危險性 形成嵌頓高危險

腹股溝疝氣最大的危險性在於小腸掉入疝氣囊,無法自行退回腹腔,形成所謂的箝閉性或嵌頓性疝氣。由於小腸卡在腹股溝或陰囊內會造成腸阻塞現象,且因腫脹,愈不易退回腹腔內,進而影響腸道的血液循環,引發缺血壞死,而造成需要切除小腸的嚴重後果,並也可能併發敗血症。

 

手術方式

傳統的手術方式是在全身麻醉下,於腹股溝處做一個約1.5公分的小切口,疝氣囊的分離、結紮及切除。由於這項手術在腹膜外施行,因此術後毋須等到排氣,只要麻醉退了就可以進食,不但疼痛輕微且復原迅速。此外,近年來有人將腹腔鏡手術引進到兒童疝氣手術,兩者成效差距不大,家長可視狀況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

 

術後照顧

採皮下可吸收線縫合,並於傷口貼上防水敷料,因此毋須拆線及換藥。為保持乾燥,病童在手術後5天內應以擦澡方式清潔身體,5天後方可淋浴。飲食方面於手術當天即可進食,無特別限制。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2 陰囊水腫

 

成因

男性的睪丸在胎兒時期會由後腹腔逐漸向陰囊移動,約在89個月時進入陰囊,它所走的路線即「腹股溝管」。腹股溝管在出生前後不久多半會自動封閉,若一直維持暢通,則腹腔內的水將進入陰囊,造成水腫。黃振盛醫師指出,陰囊水腫依連通腹腔與否可分成兩種狀況,若管道與腹腔未相通,則積水狀況類似封閉的池塘,時間久了自然會枯竭,並在一歲以前自癒,毋須急著動手術;但若管道和腹腔相通(連通性陰囊積水),則孩子晚上腄覺、腹壓降低時,陰囊內的積水會隨著和腹腔相通的鞘狀突流回腹腔,白天再緩慢流到陰囊內,建議父母於傍晚時進行觀察,此時的陰囊水腫狀況應最明顯。

 

症狀

外觀上會出現腫脹,或一邊的陰囊比另一邊大。

 

危險性

連通性陰囊積水可以和腹股溝疝氣同時存在,也可能因腹腔內的小腸、網膜跑到陰囊裡,漸漸發展成疝氣,家長應盡快與醫師討論採取手術治療的必要性

 

手術方式

連通性陰囊積水的手術方式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3 臍疝氣

 

成因

人體在胎兒時期,透過由二條動脈、一條靜脈、卵黃管及臍尿管組成的臍帶,通過臍環部位與母體相連,以獲取營養。在胎兒出生前後,上述結構應逐漸閉鎖,若閉鎖不全或延期閉鎖,則腹壓增加如哭泣、咳嗽或排便時,腹腔內的臟器(主要是大網膜或小腸段)會自臍環薄弱處向外突出,形成所謂的「臍疝氣」。

 

症狀

臍疝氣的症狀為嬰兒哭鬧和用力時肚臍鼓出,輕輕一壓即可將鼓出之內容物推回腹腔內。黃振盛醫師表示,臍疝氣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但隨著年齡增長會越來越突出,直到34個月左右達到高峰,突起最為顯著。

危險性

黃振盛醫師提到,絕大多數的小兒臍疝氣會在12歲間隨著臍環閉鎖自癒。且臍疝氣與腹股溝疝氣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較不具危險性,也不容易嵌頓,當孩子不哭不用力時,臟器很容易就能回到腹腔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若3歲之後臍環仍未閉鎖,或孩子因臍疝氣經常脹氣,家長就該考慮採取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

臍疝氣手術約耗時半小時,手術方法是沿著肚臍下緣作一個半月形的切口,進行肌膜修復。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中標:常見小兒外科疾病4 隱睪症

 

成因

睪丸是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重要男性器官,最先形成於胚胎體內,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睾丸才逐漸開始下移,直到陰囊內。有關睪丸下降的機轉可能和荷爾蒙分泌及拉曳睪丸下降的一條引帶的收縮有關,如果睪丸停留在腹股溝或者在腹腔內而沒有降至陰囊,則稱為隱睪症。

何謂「伸縮性睪丸」?

錢大維醫師表示,伸縮性睪丸指的是睪丸平常在正常位置,遇冷或其他刺激使提睪肌收縮時,把睪丸從陰囊拉到腹股溝,刺激消失時睪丸就恢後正常位置。這現象不必治療,年齡較大就會改善。此外,錢大維醫師提醒,伸縮性睪丸和隱睪症還有以下幾點差別,家長應特別注意:

1.隱睪的睪丸一直都不在陰囊內;伸縮性睪丸的睪丸有時在陰囊、有時不在(泡泡溫水,如果是伸縮性睪丸就會下降了)。
2.
隱睪的年齡較小,通常在出生後就發現;伸縮性睪丸通常在兩歲以後至青春期
3.
隱睪在一歲以前(也有人認為六個月前)可能自行下降,超過這時間就不會下降,必須手術。伸縮性睪丸大多會改善,少數才要開刀。
4.
隱睪的睪丸可能發育不良(較小),但伸縮性睪丸比較不會有此現象。
5.
隱睪可能影響生育力或日後發生睪丸腫瘤,伸縮性睪丸在這方面的影響較少。

 

症狀

症狀為陰囊內摸不到睪丸,陰囊發育也較差,所以左右有時不對稱。

 

發生率

 

錢大維醫師表示,早產兒隱睪症的發生率為30%,足月新生兒為3%,一歲時約 1%,成人也是1%。在一歲前,部份隱睪仍有自行下降的機會。所以治療多在一歲以後開始。 

 

危險性 

睪丸之所以要由體內移到陰囊,是因為陰囊內的溫度較體溫低2℃~4℃,有利於精子的製造及生存。根據睪丸生理變化,黃振盛醫師建議,若孩子出生滿一年睪丸尚未下降到陰囊內,就應開始治療,以免影響生殖能力、合併疝氣或睪丸扭轉,甚至提高罹患睪丸癌的風險。再者,陰囊外觀異常也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擾。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期預防孩童過敏 益生菌和魚油有幫助
更新日期:2009/03/28 19:29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8日電)預防過敏從懷孕開始。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徐世達今天說,孕婦減少接觸過敏原,多吃魚油和益生菌、水解蛋白奶粉,小孩出生後跟著吃,可以減少兒童過敏。


兒童保健協會今天舉辦「兒童過敏性鼻炎最新診療指引」研討會,徐世達在會中分析各種保健食品的文獻資料,歸納出減少接觸過敏原、適當補充某些保健食品,對預防及緩解過敏有幫助。


他說,人體對某些過敏原會產生慢性發炎發應,所以預防上策就是孕婦避免接觸二手菸、燒香、花粉等過敏原,懷孕或哺乳時食用不易引發過敏的水解蛋白奶粉,益生菌和魚油,可以調控或緩解發炎發應。小孩出生後在適當年齡,可以補充益生菌和魚油、水解蛋白奶粉當副食品。


他表示,文獻資料顯示,小朋友從娘胎到出生後的防範及食療,追蹤到上幼稚園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濕疹等過敏病的發生率,可以明顯降低。980328





過敏體質是會遺傳的,醫學研究統計,父母之中有一人過敏的話小孩過敏的機會是33%,父母兩位都有過敏的話,小孩有過敏的機會提高為48-67%(各種不同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因此,有過敏體質的媽媽如果能從懷孕時就能減少過敏的發生,研究也發現能減少過敏兒的產生。

然而,很多準媽媽們,對於自己到底對什麼東西過敏,缺乏完整的資訊,一般醫院診所提供的急性過敏原檢測,檢出率只有1.5%左右,真正的過敏來源,往往是 慢性食物過敏原所引發。懷孕的媽媽,在懷孕時通常會進食比較多,與急性過敏反應不同的是慢性食物過敏原,大都是當事人愛吃或者常吃的東西,沒有完整的慢性 食物過敏原分析,過敏的媽媽可能一直在接觸過敏原而不自知。

當然,一些營養補充,諸如魚油(請選有純度認證,沒有污染的產品)可以抑制發炎反應、益生菌外,還可以考慮蘋果,過去有研究發現每天吃兩顆蘋果(產生過敏的機會不大),過敏兒的發生率呈現明顯的下降。

結論:避免一些吸入性或接觸性的環境污染源外,慢性食物過敏原的完整評估、相關飲食調整及營養補充,是減少過敏兒產生的重要關鍵。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iG0B7fSWFRtHpEcCkQDomRU1lFw-/article?mid=9531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望不要再因為小寶寶和為了寵物傷了和家人的感情
很多問題可以靠溝通去解決的^^


家有小寶寶 寵物聰明養
        
                                
                              ‧媽咪寶貝 2010/10/28                  
                                                                  忙碌的生活在一回到家看見寵物可愛的撒嬌後,便能得到片刻的放鬆及不錯的紓壓效果。但在結了婚、有了孩子之後,周圍的長輩往往會開始不斷提醒,強調寵物 細菌多、可能對寶寶造成危害爾,導致媽媽們開始擔心寶寶應如何與自家寵物相處,                  
                                 
                          
                                      【採訪撰文/實習記者方運鈞,諮詢/台北育生動物醫院院長陳煜昇】

        
                  
              

誰說只能2選1?
過敏寶寶與寵物無緣?
全台有三分之一的寶寶飽受過敏之苦,情況不但沒有好轉,病例反而不斷的在攀升當中,這樣的情形讓父母更加重視寶寶的健康問題,在照顧的方式上也特別小心翼翼,連一點點可能讓寶寶產生過敏的兇手都不放過。
寶寶的過敏通常是先天的體質加上後天影響而造成的,如果家族裡有遺傳性過敏體質,在寶寶出生時,就應該多注意其身體狀況的發展。寶寶最常見的過敏症狀有異 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胃炎等,而造成這些過敏的因素相當的多,除了本身的遺傳體質外,家裡的灰塵、寵物毛髮、黴菌、寄生蟲等也會 造成寶寶產生過敏的現像,甚至有些寶寶對食物過敏,在飲食方面,家長就必須要特別的注意。
有些專家把矛頭指向了家裡的寵物,因為寵物毛髮容易孳生細菌,還有身上的寄生蟲也為牠們惹出許多禍端,造成人類對牠們失去信任。人們深怕寵物會對新生寶寶 帶來無法預期的危險,即便原本很喜歡寵物的人,都會選擇送人或者是直接丟棄,因而造成流浪寵物的增加。此種情形讓另外一派的專家出來說明,希望家長別太過 於擔心寵物與寶寶的相處,適度的讓寶寶接觸寵物,其實是可以幫助寶寶增加免疫力的。
陳煜昇醫師依其經驗,說明鮮少家庭因飼養寵物而造成寶寶過敏,甚至是棄養寵物。但他仍建議三歲以下的幼童因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盡量不要直接與寵物接觸,甚至寶寶如果是嚴重的過敏體質,父母就該打消飼養寵物的念頭。
寵物也是受害者
家長最擔心寵物身上的寄生蟲及病菌會傳染給家中的寶寶,尤其是三歲以前的幼兒,身體免疫系統還未發育完全,他們是患得寵物病菌感染的高危險群。但並非寵物 身上的寄生病菌全都會感染於人,陳煜昇醫師以寵物狗身上常見的壁蝨為例,指出台灣壁蝨對人類並無傷害,只有國外的壁蝨會咬傷人,因此不用太過於擔心。但也 是有些人畜共患的疾病造成人類的困擾,且不得不嚴加注意,媽媽們在擔心寶寶的同時,也應充分了解自家寵物的身體狀況,因為牠們也是深受其害,即早預防才能 降低寶寶因寵物而感染到病菌的機會。陳煜昇醫師舉出了幾個人畜共患較常見的以及特殊的案例:
貓毛引發「金錢癬」
很多主人喜歡抱著寵物睡覺,畫面幸福又溫馨,但這樣的幸福卻維持不了多久,在幾天後有些人會赫然發現皮膚表層多了幾處圓圓紅紅的斑點,那很可能是金錢癬。 金錢癬(Ringworm)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皮膚病,容易生長在毛髮及皮膚上,這種黴菌在任何動物身上都有可能生長,其中以貓咪感染最為常見,寵物在感 染此種黴菌,身上會出現圓形或者是不規則的脫毛現象,由於形狀圓圓的像金幣般而稱作「金錢癬」。陳煜昇醫師敘述常有病患因得此症狀而上門求診,通常都在不 知自家寵物有黴菌纏身而間接受到感染,這種黴菌感染一開始都不明顯且容易被忽略,飼主平時應多注意家寵的身體狀況,保持住屋週遭的乾燥,避免寵物毛髮孳生 黴菌。除了剃除寵物身上的毛髮、搭配食用藥治療外,陳煜昇醫師也建議家長可以選擇飼養短毛貓來替代長毛貓,因短毛貓染上黴菌的機會較低,傳染給人的機會也 就相對的較少。
與寵零距離 小心弓漿蟲
喜歡與寵兒零距離接觸的飼主們要特別注意弓漿蟲的出沒,尤其是懷孕中的孕婦更應特別的小心,如被感染恐垂直傳染給寶寶。2007年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已將弓 漿蟲感染而引發的弓蟲症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感染弓漿蟲的症狀有很多種,在過去曾發生過失明的案例,所以孕婦、幼童及免疫力差的人都應特別小心,但弓蟲 病對於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並不構成威脅。
病例中有一患者家裡有飼養寵物,衛生單位就把矛頭指向寵物,但在檢察寵物時又未檢測出有弓蟲的反應,得另尋感染因素。有研究顯示,弓漿蟲傳染途徑除了寵物 之外,還有生吃肉類,像是生羊肉、豬肉等,都有可能感染到弓蟲的疾病,連接觸到園藝植物上的泥土都有可能遭受感染,這表示弓漿蟲到處都有,所以弓蟲病並不 罕見,但其實感染率並不高,且一般抵抗力正常的人都能完全康復,只要多注意以下細節,便能防範弓蟲的干擾:
1.不要吃未煮熟的生肉,以及未經乾淨清的蔬菜和水果。
2.貓咪排泄完後要盡速清理,且避免讓孕婦及小孩來清掃。
3.喝的水一定要經煮沸,或者是市售優質廠牌的過濾器所過濾好的乾淨水才能安心食用。
4.不要讓貓兒在花園或者是小孩遊戲的區域中大小便,避免幼童因此而遭受感染。
5.不要食用未經巴斯德滅菌法(使用中高溫度對牛奶或其它奶類製品加熱達一定的時間,以消滅或抑致病菌的發育繁殖)殺菌過的鮮奶。
兔子黴菌 致童髮禿
小小的兔子,用可愛大大的眼睛望著你,且不時的用手撥動著長長的耳朵,蹦蹦跳跳的模樣十分可愛、逗趣,是很多幼兒喜愛的寵物之一。但在今年四月份某家醫院 公布案例,有一位六歲男童養了隻可愛的小兔子,因和兔子相處親暱,在家裡又抱又親,卻因此造成黴菌的感染、長頭癬,頭髮一直掉,還長了許多膿包,這樣的消 息一傳出,引起許多家長的恐慌,紛紛打電話給動保團體要求棄養兔子。報導內容說明,陳小弟是因逗玩兔子後沒洗手,才造成黴菌的感染。其實人人畜共通的疾病 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因大部分的人都會忽略一些可以預防及注意的事項,後續才會造成感染的情況發生,只要飼主懂得照料寵物,並定期攜帶寵物讓醫生做檢查, 摸完寵物一定要記得清潔洗手,傳染給人或者是寶寶的風險就能大幅降低。
小心「耳疥蟲」
如果家中寵物有不時的騷癢耳朵或者是有甩頭的情形,那家長們就要特別注意了,有可能是耳疥蟲在作怪,此時就要小心別讓寵物與幼兒太親近,免得將寄生蟲傳染 至小孩的身上。耳疥蟲通常發生在年幼或者是剛出生的犬貓身上,是造成寵物外耳道發炎的原因之一。陳煜昇醫師拿出他所診斷出罹患耳疥蟲的寵物圖片,向我們說 明貓、狗、兔子都在耳疥蟲喜愛的宿主名單中,從外觀看來,寵物耳朵會有大量的深色耳垢,裡面滿滿的都是耳疥蟲,醫師解析如從外觀以能明顯看出,就表示症狀 已經相當的嚴重。這種寄生蟲是經由接觸後而傳播感染,一但家中寵物感染到了耳疥蟲,就有可能傳染給家中其他的成員,甚至是小孩子。寶寶時常在地板上爬行、 打滾,非常危險且容易感染耳疥蟲,為避免此情形發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源頭並根治,建議定期帶家中的寵物至醫院檢查是否患得此種病症,如寵物有耳疥蟲的 困擾也要提早醫治,且盡量不要讓孩子接近或擁抱寵物,才能有效降低孩子被感染的機會。
讓犬致命的「心絲蟲」
「沒救了」,這是許多獸醫師在診斷出寵物罹患心絲蟲的時候常會說的話,讓飼主傷心不已。寄生心絲蟲的疾病在狗兒的身上比較常見,且初期毫無徵兆,所以主人 通常不會注意到,經6~8個月幼蟲就會長為成蟲。很多人不清楚心絲蟲對狗兒的危害性有多大,它會寄生在寵物右心室和肺動脈等位置,將心臟纏繞綁死,讓愛犬 回天乏術,且心絲蟲會經由蚊子傳染給人,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家長當然會擔心寶寶如感染到心絲蟲,後果將會不堪設想。關於這樣的問題,陳煜昇醫師以 「宿主專一性」的觀念,敘述此種寄生蟲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心絲蟲雖帶給狗兒如此大的威脅,但卻無法在人類身體上存活,也無法在其他動物身上造成太大的傷 害。陳煜昇醫師舉出兩年前心絲蟲的特殊案例,一名婦人去醫院檢查時發現右肺有陰影,當時婦人的醫生懷疑是腫瘤,而誤判為重大疾病且安排開刀,最後卻發現兩 條犬心絲蟲的屍體,因身體的異物排斥反應在肺部形成了兩顆腫瘤。這個案例聽起來很嚇人,但即使心絲蟲屍體一直留在人類體內也不會造成危害,因「宿主專一 性」讓牠們無法在人類體內存活,所以大人不用太過於擔憂心絲蟲會對寶寶造成傷害。飼主平時應定期讓寵物服用心絲蟲的預防藥,並降低環境中為心絲蟲傳播的蚊 子媒介,也就能有效減少寶寶被感染的危機。
寵物飼料 增沙門氏菌

在大家把寶寶過敏的焦點放在寵物身上的寄生蟲或病菌的時候,洛杉磯時報報導美國科學家發現,幼兒會經由接觸寵物飼料而感染沙門氏菌,而感染此病會引發腹瀉、嘔吐等症狀。且大多病例都發生在孩子的身上,有48%的機率會發生在孩子以外。
關於這個議題,國內農業委員會畜牧處向各大媒體表示,將從危害性較大的黃麴毒素檢驗件數中挪八分之一,改驗沙門氏菌,讓飼主安心。這件寵物食品造成沙門氏菌中毒的案例,讓大家發現寵物的食品必須妥善的被保存和處理,以下是美國疾病防治中心建議飼主防範感染沙門氏菌的方式:
1.再接觸過寵物食品後,大人和幼兒都應正確的利用溫水和肥皂洗手,且最少達20秒。
2.家長在準備家中餐點前都應洗手且注意衛生,在用餐時也應讓小孩養成飯前飯後洗手的好習慣,避免細菌感染。
3.讓孩子和寵物用餐的地方保持適當的距離,且應注意別讓幼兒觸碰或者是誤食到寵物食品。
4.大人應注意寵物食品及藥品管理局的安全食用手則,且依照其指示使用和保管,並放置在孩童無法取得的地方。
幼兒v.s.細菌 4步驟保健康
1.細菌、黴菌等因潮濕環境而生長,應定期清潔寵物生活的環境,避免寶寶因寵兒而感染到黴菌。
2.三歲以下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未完全,因此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應避免與寵物直接的接觸。
3.不能放任寵物的排泄物在地上孳生細菌,應立即清理乾淨,避免幼兒因接觸而引發細菌感染。
4.多注意寵物的身體狀況,並按照醫師指示定期施打預防疫苗,預防寵物感染到病菌且傳染給寶寶的機會。

寶寶與寵物的4個約定
1.避免讓孩童與寵物單獨相處。
2.寵物有追逐獵物的習性,避免幼兒在寵物前奔跑。
3.避免觸碰用餐時或休息中的寵物。
4.寵物出現不友善反映時,應盡速遠離。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10號媽咪寶貝雜誌


出處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 ... MAIN_ID=378&;f_SUB_ID=3722&f_ART_ID=277856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