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資訊 (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11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為了讓寶寶從出生那天起就能接受刺激,充分發揮潛能,媽媽或照顧者對寶寶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相對的,也必須有正確的養育方式,並具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所有的養育方法都需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愛」,在給寶寶任何活動或遊戲中 ​,要經常讚美、誇獎他的表現。當他接受到愉快的刺激時,腦中的「中腦皮質」系統就會發揮作用,使他學習順暢,因而樂於學習。

研究指出,經常受到適度刺激及關懷的寶寶,遇到困難時,自己就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地付出行動。而有這種能力及行動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

這個月齡的寶寶自我意識更強了,很多事情喜歡「自己動手做」,例如要自己拿湯匙吃東西、自己拿杯子….等,不要大人餵他或代勞。同樣,他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好,模仿能力也很強,身邊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模仿的對象,所以大人尤 ​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讓他在溫馨、祥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就是給孩子最好、最永恆的寶藏。

一、好好吃

看到美味的食物人人想吃,寶寶也不例外。他可能迫不及待希望食物趕快入口,但媽媽要把握餵食要訣,一定要注意:食物不能太燙,約近人體體溫即可。平時寶寶自己拿湯匙進食,不但可訓練手指靈活還能培養獨立能力,應多讓他自己來 ​。但如果這種食物是寶寶從未吃過、喝過的,最好由媽媽親自喂他,因為大人要教寶寶用舌尖感受食物的美味。

方法:餵食時,媽媽自己先示範吃一口,邊吃邊說:「真好吃!」然後再說:「啊!」讓他打開嘴巴,給他吃一、二口後,再把食物放在他對味覺最敏感的舌尖,讓他品嘗食物的味道,不要一下子就把食物放入嘴巴的最裡面。

二、找圖遊戲

寶寶喜歡做尋找的遊戲,透過玩而學習新事物。讓寶寶學習把言詞和圖片連結起來,記憶圖片的名稱,練習手的動作和爬行的動作,及增加記憶能力。

方法:在大紙盒上貼一張寶寶熟悉的圖片(如動物、水果、汽車、家人照片….等),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跟他說這張圖片的特點。例如「小白兔耳朵長長的」、「汽車嘟!嘟!響」、「娃娃在笑,好可愛!」等,讓他好好看一會圖片。 ​熟悉後,再將紙盒轉向,問他:「小白兔呢?怎麼不見了?」寶寶會將紙盒翻來翻去,終於找到小白兔了,他會笑得好開心喔!別忘了讚美他:「你好棒!」、「寶寶真聰明」。如果寶寶不去找,可把圖片再轉回來,重複以上動作。每天玩 ​一次,如果寶寶不願意再玩了,就不要強迫。

玩幾天後,再貼新的圖片在另一面,叫寶寶先找出第一張,再找新的圖片,每次要加幾張,可視寶寶的學習情況而定,這個遊戲可玩好一陣子。

三、盡情塗鴉

讓寶寶開始學習使用蠟筆或彩色筆盡情塗鴉,可發展他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對色彩的興趣,及提供對自我世界的探索。

方法:讓寶寶先看著你用蠟筆在紙上畫些簡單的圖案、塗上顏色,引起他的興趣後,再給他一支蠟筆,讓他把玩一下,告訴他:「這是蠟筆。」教他用全手握筆。開始可手把手教他在紙上畫,最後放開手讓他自己塗鴉。不管他的「傑作」如 ​何,都要誇獎他。

如果寶寶拿了筆要亂塗家具或牆壁,要告訴他蠟筆或彩色筆只能畫在紙上,建立他正確的習慣。

四、選選看

你是否曾有過拿幾樣東西讓寶寶挑選的經驗?寶寶想喝水了,想吃東西了,不要直接拿給他,再拿另一樣不同的東西讓他選,當你的寶寶有機會做選擇時,可能會產生很有趣的「笑」果,及學習思考、認知的效果。在選擇嘗試中,他會學會 ​了解自己的需求及認知各項物品的功能。

方法:利用日常用品讓寶寶做選擇,如他要吃稀飯時,給他一根湯匙及一支小叉子讓他選;喝水時,給他一杯有裝水的杯子及一杯沒裝水的杯子隨他挑選;出門時,問他腳上應該穿襪子還是手套;洗手時,問他該用香皂還是積木……等。

如果他選錯了,那麼就照他選的給他,將錯就錯,讓寶寶自己親身體驗錯誤。就讓他用小叉子吃稀飯;喝沒有水的杯子;腳上穿手套;用積木洗手。在有趣的試行錯誤中,你跟他一起歡笑吧。接著,讓他再選一次,如果他選對了,要讚美他 ​。有時寶寶會故意選錯,對這種滑稽錯誤他感到非常有趣,這時你就幽默一下,跟他開懷大笑吧!

--------------------------------------------------------------------------------

12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快週歲了,大部分的寶寶都能獨立站立,有些已會扶著東西移步前進。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四處走動,個人的發展差異逐漸加大,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真實的智能也開始萌芽。

研究報告指出,給寶寶活動的空間越廣,刺激腦部的機會越多,發揮作用的能力就越佳,到了3-4歲的智能就越好。所以不要讓寶寶在雜亂的空間,或玩具太多的房間內活動,會妨礙他的積極探索,影響智能發展。

週歲的寶寶,有的雖說已會「學走」了,但是手腳尚不靈活,一定要不斷的重複練習,不要限制任何寶寶可練習走路的機會,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寶寶的手走,在搖搖晃晃及愛的掌聲中,他學會如何平衡及有獨立成長的機會。但要注 ​意周圍環境的安全,注意家具是否有尖銳的角及邊緣,收好危險物品等,讓寶寶在寬敞ˋ安全的空間中成長。

一、推紙箱前進

有些寶寶快週歲了還不太會走路,除特殊情形外,家長不必過分擔憂,可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幫助努力嘗試要站起來的寶寶開始走路。

方法:找一個和寶寶站起來時,可用手撐在上面同高的空紙箱,重量不宜過重。讓寶寶在乾淨的地板上推著紙箱練習走路,媽媽從旁鼓勵、引導他。當寶寶發現他可以自己推著東西前進時,通常會雀躍不已,孩子都很喜歡這個充滿樂趣的遊 ​戲。

二、貼五官

父母可透過這個遊戲讓寶寶認識自己的五官外形,從認識自我開始,再認識動、植物等其他事物。

方法:

1.在厚紙板上畫一個人的頭形及臉形,最好也畫上頭髮,臉部空白留做貼五官用。用紙片製作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等,用來黏貼。

2.首先,家長指著自己的五官讓寶寶辨認,接著教他用手指出媽媽的鼻子、嘴巴…..等。也可拿出鏡子讓他看,告訴他這是寶寶的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

3.父母示範貼圖,有時可故意貼錯,讓孩子指出糾正過來。

4.讓孩子自己貼五官,只要貼對位置就好,不要求貼的比例正確。

三、裝手電筒

手的功能發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透過寶寶觀察大人拆裝手電筒的過程,讓寶寶自己動手裝手電筒,可培養寶寶的觀察力、專注力及訓練手部操作的靈活度。

方法:家長把手電筒從拆開、放上電池、套上燈泡,栓上蓋子、然後按上開關使燈泡亮起來,每一個步驟慢慢地、仔細地做給寶寶看,寶寶在旁觀看也會學大人的樣子去拆裝,家長從旁可看看寶寶能做到哪一步,寶寶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 ​,不要勉強他。此時也要告訴他,要愛惜物品,不要將手電筒亂扔、亂敲,否則會弄壞燈泡,燈泡就不會亮了。

四、分享好東西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強,漸漸懂得想佔有或得到一件東西了。教寶寶與他人共同欣賞物品,凡事不能只從自我為出發點,從小培養他與人共享的情懷。當他體會大人願意與他分享事物時,漸漸地他也可能拿出自己的玩具,要與 ​大家分享。

方法:家長在平日應經常和寶寶一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將身邊美好的事物不論大小,都與寶寶分享。例如:你在摺棉被時,和他一起欣賞被單可愛的圖案:澆花時,和他一起看看美麗的花朵,耐心教他觀察葉子的紋路;出外郊遊時,跟他 ​一起欣賞天上的白雲……等。你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建立他對他人的信任,長大後也較會替他人著想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7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滿6個月的寶寶多數會坐穩而且學會連續翻身;手更加靈巧了,能頻繁地用手抓東西往嘴裡放,所以不能在寶寶周圍放置尖銳或過小的物品,以免造成危險;跟上個月相比多認識了1-2種新的物品名稱,也會模仿大人做一些動作或手勢, ​如「再見」、「謝謝」等等。

寶寶的頭腦像個寶庫,你越開發寶藏越多;你給寶寶越多練習與學習,產生的動作效應就越多,腦部的發育就越發達,智力就越高。即使腦部損傷的寶寶,據專家表示只有增加活動頻率及持續時間,就會有明顯進步與變化,所以家長要經常 ​陪著寶寶學習,耐心而親切地陪他們度過人生最寶貴的學習階段。

一、連續翻滾

滾動能鍛鍊前庭和小腦的平衡,如果寶寶還不會翻滾常常是因為大人沒給他練習機會,只是讓寶寶學坐忘了讓他練習翻身。學會連續翻滾是寶寶學會爬之前唯一能移動位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習項目之一。

方法:在有足夠面積的場地,將障礙物移開,在地板上鋪上毯子或涼席。家長拿玩具誘導,先將玩具放置一側使寶寶側翻;接著讓他從側翻變成俯臥;再從俯臥變成仰臥;最後學會連續打滾。為拿到遠方的玩具,寶寶會連續翻滾向遠方移動 ​。大人可利用皮球、小跑車等引誘他滾到遠方拿玩具。如果有必要大人可協助寶寶,用手輕推他的肩部和臀部讓他順利翻身,有了成功的經驗寶寶就更願意學習了。

二、撿豆豆

讓寶寶用手撿蠶豆般的小東西,藉以訓練拇指與食指的對捏拾取細小的物品,這一精細動作有利於促進大腦功能發展與手、眼的協調。

方法:準備一些乾淨的的蠶豆讓寶寶去撿,大人要在「」一旁看護,避免寶寶將蠶豆吞入口中。如果沒有蠶豆,可用鈕扣、棋子等代替。

三、學手勢

每個家庭使用的手勢都不同,有的家庭先學會「再見」、「握手」;有的家庭先教「親親」、「碰碰頭」等。只要寶寶學會用動作表示語言,哪種先學會都可以。這是寶寶與人交往的開始,家長應鼓勵寶寶做表示語言的動作,家人也要經常 ​對他微笑或做再見等手勢,將來他會比較容易與他人相處。

方法:利用適當時機教手勢,例如當親人要離開時,大人抱著寶寶說「再見」,並抓住他的手做揮手動作,讓他知道這就表示「再見」;寶寶從別人手裡接過玩具或食品時,家長拱起他的雙手上下搖動說「謝謝」,你可示範幾次給他看,要 ​讓他看見你的手勢和嘴型。

四、測觀察力

寶寶在遊戲中發現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了,會啼哭、亂動或尖叫,就表示他對周圍的事物有反應,已具備觀察能力了。如果寶寶毫無反應,表示他的觀察能力還未發育,較小的幼兒會認為,「看不見,就是沒有了」他也不想去找了;或 ​者他周圍玩具太多了,可悄悄地將玩具拿走,只剩他手中的一件,再當面將他手中的玩具拿走藏起來,試試看他有無反應。如果寶寶開始有觀察能力時,可做另一項遊戲。

方法:

1.將寶寶手中的玩具取走放入口袋中露出一截,他會伸手去將玩具取回。由於寶寶能覺察到自己的東西不見了想要去尋找,大人可進一步和寶寶玩捉迷藏的遊戲。

2.坐在地板上,手裡拿個玩具讓寶寶看,然後把玩具藏在身後或塞到被子下面露出一小部份,說:「玩具呢?」引誘他去尋找。如果他不想去找,再把玩具拿給他把玩一下,或拿他的小手摸一下鼓起的被子,讓他自己將玩具拿出。經過幾 ​次重覆練習,寶寶就知道東西不見了,可以再找回,會試著用手去探索,或掀開被子或摸鼓起來的地方,於是他的觀察力就在他的好奇心中逐漸展開。

五、敲一敲

這個階段的寶寶都喜歡拿起物品就敲,把東西敲響了他就樂了。此時寶寶不但能握穩東西,還能弄出聲音,這是更進一步的表現。

方法:家長給寶寶準備一些小塑膠碗、厚玻璃瓶、木板、積木、響鈴…等之類的東西,讓孩子拿著小木棒敲敲打打;或拿起2個積木對敲,感受敲擊不同質地的物品所發出不同的聲響,並訓練寶寶手的靈巧性。

--------------------------------------------------------------------------------

8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讓嬰兒從出生那一天起,給他充分的刺激與良好的學習誘因,是父母的責任。媽媽要給予寶寶足夠的刺激,讓其腦部的神經迴路得以打開,智力才能逐漸發展。而人腦則是產生各種心理現象的重要器官,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 ​像、興趣、性格……等。所以要培育傑出優秀的人才,請擅用智能開發,除了能開發小孩的智能外,還要培育他樂觀進取的態度、契而不捨的毅力、專注的精神,及善良、真誠、寬容等的良好人格。

寶寶從5個半月起,經常用眼睛、耳朵、雙腳、手腕和身體接觸外界,週遭世界對他而言,更加寬闊而具吸引力。不過這個階段的寶寶,記憶能力還不夠發達,所以對各項學習活動要反覆練習,透過遊戲增加他的短暫記憶、專注力及思考能 ​力。父母應經常逗引寶寶,多和他互動,他的智能開發就在你的關懷中茁壯成長。

一、你藏他找

讓寶寶玩各種不同類型的「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懂得去期待事物發生的能力,提供重覆的刺激,也能有效增加對事物的短暫記憶,而短暫記憶是發展長期記憶重要的基礎。在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的過程中,訓練寶寶 ​記憶媽媽沒蒙上手帕時在哪裡,不見了要如何去找;東西被藏起來了,只要知道在哪裡就能找到。這正是可以訓練寶寶記憶、觀察、思考、等待、探索、語言學習…等能力很好的遊戲。

遊戲方法:

1.可重覆玩前幾個月的「躲貓貓」遊戲,用手帕蒙住自己或寶寶的臉,讓他掀開手帕;或將玩具藏於身後、棉被中露出一小部份讓他去找,遊戲中別忘了要一直和寶寶說話喔。

2.把手帕當著寶寶的面蓋在玩具上,看看寶寶會不會動手去掀開。如果寶寶不會去掀,可換條透明的手巾,因為寶寶還認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了」,看見了自然會去拿。引導寶寶去觀察、探索,短暫記住眼前的事物,如果他辦到了,給 ​他愛的擁抱或讚美,這不但可促進親子心靈的契合,更可讓寶寶感受到被愛的感覺,這種滿足感正是激發他學習新事務的原動力。

二、學會「不行」,懂得「坦然面對」

寶寶自5個月大左右就看懂大人的表情,知道大人是生氣還是高興。這個月他更進步了,能理解大人簡單的詞彙而抑制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此時應教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據專家研究在遊戲中或生活當中,同時教他學會 ​等待某事務的發生,習慣了等待,學習等待後就會有愉快的結果,自然就學會遵守規定而學會耐心對待。

1.當寶寶想去做不適當的行為時要制止他,如果做倒你的要求時要讚美他。例如寶寶想去摸插座或碰觸燒燙的水時,要撥開他的手,嚴肅地告訴他「不行!」讓他知道這是不可以做的事。這時媽媽的表情不可微笑,否則寶寶不知道你生氣 ​了。重覆教幾次後,如果他看到這些物品不再去摸了,記得要親親他、摸摸他的頭鼓勵他說:「你好棒,真的不去做….」,及早教他遵守家規是很有必要的。

2.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希望寶寶遵守,但他又不容易做到的,這就需要你教他學會約束自己的慾望,而應該學會去「坦然面對」,而且要趁早教比較好,等他長大了就不容易做到了。例如:抑制不想收拾玩具的情緒,學會玩具要好好收拾 ​;沒到看電視時間,要抑制想看電視的慾望,學會遵守規律及等待。一開始時,寶寶可能會任性哭鬧,媽媽要堅持原則,等他感受到因為做對了而被讚美的愉快經驗時,自然就學會了「坦然面對」。

三、扔東西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行為看似不好,其實是正常現象。例如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把手裡的東西反覆扔到地上,還樂此不疲。在反覆的過程中,其實他就在認識許多新事物,也是一種學習,所以媽媽不要阻止他,應趁機給他更多的刺激, ​教他認識更多的事物。

方法:準備一些重量、質感不同的玩具,例如積木、羽毛、紙片、耐摔的小玩具、小塑膠碗等,讓寶寶把玩,在寶寶的床下或他經常出入的地方放一個大籃子,逗引他把手中的玩具往籃子裡扔。扔完後,媽媽將物品集中籃內,再一一取出並 ​介紹物品的名稱和用途。一開始寶寶可能扔的不準,媽媽要抓著他的手教他對準。

這項活動可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模仿力和掌握空間方向的能力,也能讓他累積對事物特徵的經驗,例如積木會重重落地,羽毛會在空中飄再緩緩落地等。

四、獨自玩耍

專心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儘可能不要去打斷遊戲中寶寶的專注情緒,讓他長時間獨自專注於一種遊戲或一個玩具中,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可以培養他的專注力及思考能力。

方法:拿日常隨手可得的東西,如杯子、鍋蓋、木槌、湯匙等,讓他摸一摸、敲一敲,把玩把玩,甚至放倒嘴裡嚐一嚐也可以。一次只給少樣玩具或拿些乾淨的廢紙讓他撕扯著玩,紙張可多樣,由薄到稍厚,由大到小,寶寶只要拿到紙就會 ​撕得精光,玩得十分開心。撕紙遊戲不但可鍛鍊他的小肌肉群,還可培養他思考遊戲意義的能力,及享受獨自玩耍的樂趣。

五、平衡感遊戲

平衡感好的孩子較不易跌倒,也較能做跳躍等體操動作。撐住寶寶的腋下,讓他用腳蹦蹦跳跳;或將寶寶丟高高的遊戲;或抓住寶寶雙腳讓他倒栽蔥的姿勢,都可以培養平衡感。做平衡遊戲時要特別小心寶寶的頸子,可套個頸圈,及注意脖 ​子的保護。

遊戲方法:

1. 丟高高

自己躺下將寶寶往上拋,邊說:「飛高高!飛高高!」速度先快後慢,讓他體驗不同速度的感覺,別忘了邊玩邊鼓勵他喔!這個遊戲適合各種時期,能促進身體平衡,增加運動機能。

2. 倒栽蔥(頭垂直朝下搖動)

如做過前面丟高高遊戲,可進行這項活動。抓起寶寶的雙腳呈倒立姿勢,再緩緩地前後搖晃,在到立及搖晃中就能增強他的平衡感。請記住不要抓寶寶的襪子或鞋子,因為可能會鬆脫,一定要抓他的腳。

--------------------------------------------------------------------------------

9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許多家長都知道教育應從零歲就開始。從出生到學會說話大約是一年時間是零歲期,這時嬰兒腦部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幾乎每分每秒都在飛快增長,是提昇幼兒智能的最佳時機。

8個月-12個月大左右屬於寶寶的學步期,當他能腹部離地爬行到扶著東西站立,到自行跨步決定自己的前進目標時,就邁入了另一個智慧階段。寶寶每天忙著探索豐富的世界,他的好奇心超乎你的想像,每一件事物,每一個聲音都吸引 ​著他,所以不要把他關在嬰兒床或特定小範圍內,這會阻礙他們成為天才的機會。將家中危險物品收妥,並告知寶寶「禁區」禁止進入;危險物品不准碰觸,給他一個自由、寬闊、安全無虞的空間,盡情去探索、學習,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 ​慣及開朗好相處的性格。只要寶寶做到任何事,一定要給他擁抱或讚美喔,這時他最期待的喜悅!

一、爬上爬下

當寶寶學會腹部貼地匍匐爬行,漸漸地他知道要爬得快必須腹部離地、臀部抬高用四肢撐開身體向前爬。學會用四肢爬行的寶寶,已經能有效地應用四肢支撐的力量了,很快就能扶著東西站立。讓他爬上爬下可以鍛鍊足部、手腕肌肉與關節 ​,刺激腦部發展。

方法:在床上放些大枕頭、大絨毛娃娃等大型柔軟玩具,或爸爸、媽媽躺下當障礙物讓爬寶寶從身上爬過去。當寶寶能克服困難爬過這些障礙物時,爸爸、媽媽要立刻給予讚美,讓他體會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

二、刺激腳趾遊戲

讓寶寶光著腳丫訓練他腳趾用力,當拇指用力時,會增加對腦部的刺激。

方法:

1.拉起寶寶的雙手讓他站立,站穩後教他踮腳尖,這時大人仍需扶著他的手,讓他保持平衡。練習時間不宜過長,每天幾次,如果他不願意或臉潮紅時不要勉強。如果學會踮腳尖,可牽著他的手,讓他以腳尖走路前進。別忘了親親他,告 ​訴他:「你好棒!」

2.讓寶寶面對面坐在媽媽膝上,拉著他雙手,他的雙腳頂住媽媽的膝蓋,稍鬆手讓他往後傾,又拉回向前倒,讓寶寶身體一前一後,刺激腳底。也可配合音樂邊唱邊玩喔!

三、拿湯匙

手指的應用也能刺激腦部發育。平時給寶寶拿湯匙或有握把的杯子,或拿些葡萄乾、鈕扣等小東西給寶寶抓一抓也有促進作用,但因東西很小要避免讓寶寶誤吞。訓練寶寶拿湯匙,不但能促進腦部發育,也能讓他享受用餐的樂趣。很多媽媽 ​不讓寶寶自己拿湯匙,是不想弄得到處髒亂、怕麻煩,其實這是剝奪寶寶的學習機會。只要訓練得宜,寶寶也可以自己拿湯匙。

方法:在寶寶正是拿湯匙前,可在平時遊戲中讓他學會用大鏟子鏟東西。拿米粒或砂土讓他鏟來鏟去,久了他就知道要用鏟子的凹面才能將東西鏟起來,及如何拿穩鏟子將盛好的東西再倒入另一個碗中。重覆學會這些動作後,他的手變得有 ​力,漸漸地他就能拿穩湯匙將食物放入口中了。

四、大大與小小

這時期的寶寶好奇心十分旺盛,喜歡到處摸一摸、看一看,媽媽的梳妝台、抽屜,地上的鞋子、箱子等都是他的最愛。這時家長可善用身邊的事物,教寶寶認識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及各項認知的慨念。

方法:將大人的物品和寶寶的物品,如衣服、襪子、鞋子、枕頭等,大小分明的東西並排在一起,反覆對寶寶說:「這是大鞋子,這是小鞋子」。或是於實際生活當中,給予機會教育教他分辨大小。例如到戶外看到停放的車輛有大卡車、小 ​轎車,就反覆教他:「這是大卡車,這是小汽車」,不斷重覆指出大小對照的物品,漸漸地他就學會分辨大小,及認識物品的名稱了。

五、玩娃娃

這個月的寶寶不但會察顏觀色,也會模仿平日大人的言行,尤其喜歡學媽媽照顧自己的模樣。這時家長要注意身教,及教他學會關懷、同情別人。有些媽媽看到男寶寶玩娃娃就認為不妥,硬是將寶寶的娃娃拿走,這並不是好方法。其實,無 ​論男孩女孩都是應該學會愛惜別人,懂得如何關心、照顧別人的。寶寶愛護娃娃正如你愛他一樣,讓他的愛心滋長,而不是被澆冷水。但是也要注意教導孩子性別的差異,如發現孩子異性傾向行為要及時教導,以免導致孩子日後性別意識上 ​的錯亂。

方法:給寶寶一條可當被子的手帕或手巾,及一個布娃娃,有些寶寶就會玩起拌家家酒的遊戲。他會哄他、抱他、幫他蓋被子等,模仿媽媽照顧關懷寶寶的模樣。娃娃陪寶寶玩耍、陪寶寶睡覺,有時寶寶會跟娃娃說話,是他日常生活中最親 ​密的夥伴。學會關懷娃娃就會關懷其他的人,善待娃娃也是寶寶學習人際關係的重要課題。

--------------------------------------------------------------------------------

10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一般都能長時間平穩地坐著玩耍,讓寶寶學會專注地獨自玩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平時不要過分逗弄小孩。你要盡量和他互動,例如和他說話、微笑或從旁關心他,但不要一直有事沒事就逗弄他,以免養成他粘人、磨人、任 ​性及過分依賴的壞習慣。如果他能獨自一人很專注地玩玩具時,就讓他專心的玩,盡量培養他玩遊戲的熱忱,注意不要中斷他的玩耍或強加干涉,應該多多給予誇獎和鼓勵。

父母可從平時遊戲活動中培養他的專注力、思考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健全的人格。

一、配配看

一般的積木或組合玩具常會用到重疊、插入、蓋上或拔出等的動作技巧,這些動作可讓寶寶充分運用到手指指尖或手指頭,可增加手指的靈活度及專注力。其實,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品,也可成為寶寶的最佳玩具,例如:紙箱、紙盒、線軸 ​、瓶瓶罐罐…..等,只要加點巧思,也可運用到以上的操作技巧,就可讓他玩得不亦樂乎喔。

方法:拿個鞋盒,盒蓋上挖2個大小不同的洞,洞口以你要寶寶插入的物品的寬度為準,例如乒乓球和小塑膠碗,讓這2件物品剛好卡在大小洞口,再拔出來。就像小寶寶喜歡把浴缸的塞子拔起來、塞進去一樣。這個遊戲不但可訓練寶寶的 ​手指技巧,亦可讓他學會分辨大小、增加手眼協調,及專注力。

二、交朋友

寶寶看寶寶越看越有趣,寶寶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相處,看到他們會笑、會打招呼。如果寶寶不會和小朋友打招呼,有可能是沒有機會和小朋友接觸。當寶寶開始學站立時,或牽手學走路時,最好常帶他到有小朋友的地方看他們遊戲、跑步 ​等的活動。當寶寶看到別人在學步、遊戲時會特別開心,這會促進他想要參與,而加快想學會走路的慾望,及奠定將來與人相處的良好基礎。

所以家長要帶寶寶和不同年層的小朋友交往,孩子們和孩子們在一起較少怕生,也可互相學習。但家長最好在旁觀察,如寶寶有不好的動作,或模仿他人不良的習慣,都要適時與予改正。改正不是責備,寶寶這時已懂得大人心意,不要嚇著 ​他,以免影響他日後的學習。

三、聽聲取物

這個月的寶寶認知能力發展很快,已經學會聽聲指物,問他熟悉的東西或圖片時,他會用手指指出。讓寶寶透過聲音的重覆刺激,他會更容易學會更多的新事物。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個月寶寶...各項成長遊戲

 

 

1個月大嬰兒-----記憶和視覺遊戲

一個月大的嬰兒睡的時間比較多,醒的時候比較少,一般來說醒來後就是要吃,或是要排便。家長將孩子餵飽後,可以在寶寶安靜時可給予適當的感官遊戲。

 

到一個月間的孩子對顏色還不能很識別,看到的東西是黑白的,最愛看的是媽媽的臉。可以畫大一點的父、母的臉黑白像,貼在離寶寶眼睛約20公分地方讓他看。給這個時期的孩子看黑白畫可培養他的記憶和視覺上的能力。

也可以畫一些黑白的條紋、波紋或是黑白格子棋盤等,交替的給寶寶看。在寶寶醒來看畫時,可隔三四天左右更換下一幅。如:給孩子看三天媽媽的像,然後換成爸爸的像,然後是其它的。你會發現寶寶對看過的畫已有了記憶能力。

除了給孩子看畫外,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臉和有聲音的小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遊戲中可左右移動頭部和各種逗笑的臉部表情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模仿能力等。只要寶寶醒著,育兒者就應該不斷地和他說話,也可為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打下 ​基礎。

在育兒中,父母應該了解到的就是,與孩子互動得越早越好,逗笑孩子也是越早越好,這些都是關鍵。

--------------------------------------------------------------------------------

2個月大嬰兒----發展遊戲

已滿月的嬰兒比剛生下來時醒著的時間較長,臉部的表情也開始多了起來,小手小腳的動作也開始頻繁了,力量也慢慢增加。因此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除了繼續給於他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外,還應增加一些遊戲來鍛鍊孩子體能等。

一.抬頭看玩具

在床上墊一些毛巾或博被,使床不要太軟也不要太硬。將孩子輕輕的放在床上,讓他趴著,幫助他調整一下使他的兩臂彎屈兩手心向下支撐身體。媽媽拿著可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搖鈴等〉一邊搖一邊快樂的叫著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抬起 ​頭來看。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的背部肌肉、手臂、頸椎等處得到鍛鍊,也可讓寶寶感受到快樂的氣氛,熟悉自己的名字。

一般一天一次為宜,一次不能超過兩分鐘,以免寶寶疲累。最好是在餵飽孩子一小時後在進行,以防吐奶。孩子哭鬧時也不宜。

二.抓手指遊戲

剛生下來的寶寶就已經有了本能的反應,只要有東西放到小手心,寶寶的手就會自然收握。2個月大的嬰兒,父母可以通過遊戲來進一步鍛鍊孩子的抓握能力和手腦協調的能力以促進大腦發育。

方法: 媽媽將食指放入嬰兒手心讓他抓握,幾秒鐘後將手收回。反覆幾次後再用食指觸碰嬰兒小手掌的邊緣,看他是否有反應、也去抓。如果孩子能把父母的手指抓得很緊,這時你可以試著將孩子往上提升〈另一手在寶寶身後保護〉,握得緊、比 ​較有力的孩子有時能被提高到坐的姿勢。

一般一天兩次為宜,每次不要超過五分鐘。

三. 散步,“介紹”事物

寶寶醒著時,父母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抱著寶寶出去散散步,讓孩子接觸感受一下外面的環境,並可通過不斷地“介紹”周圍的事物、環境來增進親子關係和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這也是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3個月大嬰兒---腦部發展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 ​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 ​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 ​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 ​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

4個月的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據專家研究報告,剛出生時嬰兒的腦容量是美國國家檔案局的十倍,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腦部以極高的速度成長,三個月起到六歲間是高速成長,在此之後就非常緩慢了。所以嬰兒從出生起就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寶寶本身也很喜歡學習 ​,家長應保握這段非常珍貴的時機,多給寶寶在遊戲中學習的機會。

滿3個月的寶寶頭圍增大了,腦力更是快速增長,他們什麼都想學,視力、手的抓放能力都進步了;會玩躲貓貓;也會對鏡子微笑了,這時可陪孩子玩相關的遊戲以促進各項發展。

一、看移動物品

寶寶視力進步了,已有調節遠近的能力,不但能看綠豆般大小的顏色鮮豔的東西,也能隨物品移動視線。

方法:讓寶寶觀察快速滾動的線軸、小球,或其他移動較遠的物體,如各種電動玩具車、小火車、街上行走的行人、移動的汽車、正在飛的小鳥昆蟲飛機、嬉戲中的小孩等,不但能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也可擴大寶寶的視野和認知範圍。

此外,常常抱寶寶到室外觀看小朋友玩耍,儘早接觸同齡的小朋友,有利發展同伴關係。這時的孩子還不懂認生,是結識小伙伴的最佳時機。

二、玩躲貓貓

從4個月起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方法:拿一條大手帕蒙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媽媽呢?」,為引起寶寶的驚奇,當寶寶去找時,媽媽就扯下臉上的手帕,驚喜的說:「喵~」,寶寶會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媽媽臉上蒙住手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讓他知道你在身邊, ​因為寶寶最怕看不到媽媽會因此而大哭起來。

下次可換個方式,把乾淨手帕輕輕放在寶寶臉上,寶寶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這時媽媽就握住寶寶的手幫他把手帕拿開,並說:「手帕拿下來了」,多次練習以後,他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有些3個月大的寶寶還會自己藏 ​在被窩裡再鑽出來;有的也會抓毛巾蒙自己的臉,逗大人玩,十分可愛!

躲貓貓遊戲使寶寶發現看不到的東西其實還存在,於是會去尋找,拉開手帕探索,引導他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

三、找聲音

寶寶對熟悉的聲音會有反應,胎教時在胎內就被呼喊名字的寶寶,此時聽到他的名字會轉頭尋找聲音。在寶寶視力範圍外發出聲音,可以擴大寶寶的探索領域。

方法:當寶寶平躺在地板上時,悄悄走近他,並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在你出現他的面前時要多叫幾次,然後你停下來等他回頭。如果他沒什麼反應,再叫大聲一點。如果他回過頭來看到你了,就去抱抱他、摟摟他,然後放下寶寶,換個方 ​向再玩幾次。為訓練他的聽力,在叫他之前不要讓他看見你。如果他做到了,別忘了給他愛的擁抱。

四、照鏡子

讓寶寶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有助於日常生活的學習。例如你告訴他「拍拍手」、「洗洗臉」,常會用到這些相關的名詞,如果寶寶對自己的身體部位越了解,越能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可透過照鏡子的遊戲,讓寶寶很快認識自己。

方法:放一面鏡子抱寶寶到鏡前,指著鏡中的寶寶說:「這是…(他的名字)」,「寶寶笑一笑」等等。摸著寶寶的嘴、鼻子、耳朵、眼睛或其他部位,告訴他這是什麼。經常照鏡子的寶寶,會注意自己臉上的器官,較快學會認識自己;經 ​常照鏡子的寶寶,在照鏡子時,也會有較多的表情,或笑或做鬼臉,或摸摸鏡子裡的人,十分開心。

五、跳、蹬、踢

經常讓寶寶做蹬腿、踢吊球,讓下肢自由活動,有利於將來坐及爬的學習;也可讓寶寶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可發展寶寶的下肢力量,為站立作準備。

方法:

1.吊一個寶寶喜歡的有響聲的玩具,扶著他的雙腳教他「踢」,幾次以後就會了。

2.扶著寶寶腋下站立,讓他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寶寶在跳躍時會刺激腦部的平衡或前區庭發育,有助於平衡活動。

--------------------------------------------------------------------------------

5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會認物和認最親近者的臉孔;頭部大都已能完全挺立,聽到聲音就會轉過頭去;動作也越來越靈活,所以多陪他做些平衡活動或相關遊戲,會有助於腦部發展及各項成長的學習。

一、看吸引他的物品

如果寶寶聽到物品名稱能用眼睛準確地盯住目標,表示他已有認物的能力了。觀察寶寶最愛盯著什麼東西看,再教他認這樣東西,他就會興致勃勃地去學。教他認識感興趣的事物,對寶寶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所以媽媽平時就應多留意什麼東 ​西最能吸引寶寶的目光。

方法:多數的寶寶都喜歡看燈,以此為例作說明。媽媽邊說:「燈,燈」邊把燈打開又關掉,使燈忽暗忽明,使他從注視你的嘴型轉向注視燈。也可拿著寶寶的手摸摸燈罩,然後開燈點亮時告訴他:「燈」。每天至少練習五次,直到你說「 ​燈」時,他就能盯著燈看為止。這已表明他已了解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這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開始。

二、尋找聲音

寶寶能順著聲音用眼睛找到掉落的物品,表示他的視覺與聽覺靈敏,能循聲尋物了。有的寶寶125天左右就學會尋找落地的響物,多數的寶寶約在155天才有這項能力,你可試著記下自己寶寶的學習天數。

方法:

1.將會發響的金屬湯匙或玩具當著寶寶的面丟到地上,看寶寶是否會循聲尋找掉落物品。

2.媽媽在寶寶房間某處將玩具或物品弄出聲音,邊說:「寶寶聽聽,哪兒有聲音啊?」觀察他是否懂得將視線轉移去尋找聲音的來源。可重覆練習幾次,聲音由強轉弱,由近到遠,並變化不同的方向。

三、舉高降下

將孩子拋入空中然後接住(多數是爸爸在做),讓孩子在大人膝上跳來跳去,這2個簡單的動作,就可刺激孩子腦部的前區庭發育及平衡發展。

方法:用虎口撐在寶寶腋下,讓他面向你輕輕舉起,以便你們能互相看見,並開心的告訴他:「你是一架飛機,飛啊,飛高了!」;放下時告訴他:「降落了,飛低了!」上升時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嚇著寶寶,最好能一直注視他的眼睛,使 ​他有安全感。

如果寶寶已能適應了舉高降下的遊戲,看寶寶的反應可試著玩輕輕往上拋的遊戲,但注意不要做太激烈的動作,不要拋得太高,以免危險和造成寶寶精神緊張。加上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千萬不要做太大動作的刺激遊戲喔!

--------------------------------------------------------------------------------

6個月大嬰兒─ ─各項學習遊戲

寶寶越長大活動力越強,越渴望習各項技巧,這時他需要多多練習以獲取經驗,我們應給他合適的環境及充分的機會。不要將寶寶關在遊戲欄、嬰兒床或其他「監牢」中,以免喪失大好的學習機會。寶寶希望與你在一起,及喜歡用自己的能 ​力去探索世界,別忘了多陪陪他給他快樂的學習時光,通過親子之間的遊戲能增進親子感情,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心理發展方面是大有好處的。

一、學傳手

寶寶能應用拇指與其他4指相對彎曲,就能拿穩東西。寶寶學會單手拿穩物品後,可練習兩手同時握物及將物品由一手傳至另一手。

方法:拿2-3個比寶寶嘴巴稍大又能吸引他的東西,例如小瓶、小盒、小玩具等,但不能太小以免他放入口中,發生危險。要同時拿多個吸引他,如果一次給他一個,他可能會扔掉手裡的東西而去拿另一個。最好不要將他扔掉的東西再還 ​給他,這樣他就會發現扔掉就會失去,於是他漸漸知道在拿新東西時,就會把手中東西換到另一隻手裡,再去拿。這時大人應給他適當的讚揚和鼓勵,因為寶寶學會傳手是手的靈巧度又進一步了,你的鼓勵會使他更穩定的學習。

二、騎馬聽兒歌

讓寶寶邊聽兒歌邊配合韻律作動作,可培養孩子用動作表現語言。在愉悅的環境中,重覆聽同一首兒歌,同時感受韻律,同時學會把歌詞和動作連結起來,對日後語言及兒歌背誦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方法:抱寶寶和你面對面坐在你的腿上,握住他的手唱兒歌,腿部隨節拍跳動讓他有騎馬的感覺。唱到關鍵字如「飛」、「跨過河」等,就把寶寶舉高;或配合節奏、歌詞使他身體向後傾倒;或動作加大一些。反覆練習幾次,以後只要唱到 ​這些歌詞時,他就會主動做這些動作了。這是讓寶寶很愉快的一個遊戲。

三、學爬行

正常嬰兒在出生幾個月內,便會腹部貼地用手臂與腿的力量,使身體前進,這種動作稱為爬行。當寶寶開始爬,他已進入人生的重要課程之一,他需要多多爬行來促進腦部發育,你要給寶寶一個適合爬行的環境及誘因。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朋友流口水應盡速擦拭,唾液剌激皮膚可能導致臉頰皮膚炎

 

醫師表示:口水含消化酵素,會剌激皮膚,分解肌膚角質與油質

 

長時間接觸將引發口水疹,甚至細菌或黴菌感染

 

七個月大黃小妹,兩頰長滿一粒粒紅疹,又紅又癢,十分不舒服

 

為了止癢,黃小妹經常用臉摩擦床舖,這個類似小狗的動作

 

讓她紅疹越來越多,整片臉紅通通,檢查是口水疹

 

皮膚中度發炎,看起來就像紅蘋果

 

醫師表示:4個月至8、9個月的寶寶,因為長牙、經常不自主流

 

口水。口水疹是接觸唾液引起的皮膚病,唾液若長時間剌激皮膚

 

將導致皮膚紅腫發炎,長時間置之不理,將可能導致念珠菌、

 

細菌及黴菌感染,造成皮膚潰爛、紅腫、嚴重者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皮膚科醫師說:口水疹好發於3、4歲學齡前幼童,口水附著皮膚

 

表面,若未徹底清潔擦拭,除了兩頰紅疹,還可能蔓延脖子及下

 

巴。門診也常見幼童抿嘴導致唇色素沉澱,醫師曾收治一名小一

 

男童,因嘴唇乾燥,經常舔嘴,唇色竟變成鐵鏽色。

 

醫師建議,避免口水疹,平時除注意口腔及周邊皮膚清潔,

 

幼童若流口水,建議以毛巾沾水輕輕擦拭,保持皮膚乾爽

 

可塗抹薄薄一層凡士林或乳液,避免口水直接接觸皮膚

 

另外,多喝水,勿抿嘴,適時塗抹護唇膏,

 

可預防口水導致嘴唇色素沉澱!!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育兒生活 6月號 NO.253

採訪撰文/巫曉嵐

編輯整理/江睿毓

諮詢/家事達人 陳映如

 

小寶貝的衣物很容易沾染各種汙漬,總是讓媽咪傷透腦筋,尤其寶貝的肌膚非常細嫩,清潔工作顯得格外重要,聰明的媽咪應該好好學習如何徹底清潔寶貝的日常衣物、對抗頑固的污漬,讓寶貝的衣物保持潔淨;除此之外,市面上的清潔劑種類繁多,如何挑選溫和不刺激的產品也是不可忽略的清潔重點。

 

去漬小技巧+清潔劑選擇

基礎清潔篇

寶貝的小小衣服真是可愛,但惱人的污漬卻經常出現破壞美觀,其實只要學會正確及安全的清潔方式,就能徹底擺脫髒污。

 

洗前浸泡,清潔事半功倍

許多媽咪清潔寶寶衣物的方式是直接下水清洗,這樣的方式不易清潔深層髒汙及頑垢,家事達人陳映如提醒媽咪們,在進入洗滌程序前,最好先做浸泡處理,浸泡方式以溫水加入適量清潔劑攪拌後,再放入待洗衣物浸泡,降低污垢與衣物纖維的黏合性,並在重點污漬處加強使用清潔劑,如此一來即可輕鬆除去髒污。

 

家事達人小叮嚀

1.          浸泡衣物的水溫不宜過高,大約40℃左右的水溫最適合,過高的水溫容易使衣物纖維變質,或是造成顏色脫落,亦會降低清潔劑的去汙能力。

2.          浸泡時間不可過長,以15分鐘內為宜,若浸泡過久會使溶解出的汙垢再次被纖維吸附,衣物反而越洗越髒。

3.          洗滌鞋子應直接刷洗,不可浸泡,以免造成黏合膠脫落,縮短鞋子壽命。

4.          含有蛋白質成分的污漬(如:奶漬、尿液、血漬)不可使用溫水浸泡或沖洗,否則會凝固在衣物纖維中,增加後續洗淨難度。

 

正確洗滌,徹底瓦解髒汙

STEP 1、衣物分類:依照衣物髒污的狀況,將很髒與不太髒的衣物、淺色及多色衣物分開清洗,洗滌時先處理重點汙垢,如在局部污垢處使用清潔劑,或經過簡單刷洗。

STEP 2、充份調和:放入衣物前應先將水及清潔劑充分調和,可增加清潔及對汙垢的包覆能力,若是先放衣物再放清潔劑,清潔劑很容易被吸附在纖維內,造成局部殘留,並使其他衣物無法有效去汙。

STEP 3、立即晾曬:清洗完畢的衣物應立即晾曬在通風良好處,不會縮水的衣物可使用烘乾處理,以免因潮濕而滋生黴菌;若經過充足的陽光曝曬,紫外線可發揮殺菌效果,是最安全的消毒方式。

 

家事達人小叮嚀

1.          大人外出返家後,衣物上容易沾染各種細菌、髒污,而小寶寶的抵抗力比較弱,平時不應將寶寶的衣物與大人的衣物混洗,或至少在寶寶6個月內及流行疾病高峰期應分開洗滌。

2.          寶貝的衣物通常以棉質為主,如使用洗衣機清洗,請記得一定要將衣物放入洗衣袋中,可避免在洗衣及脫水過程中因過度拉扯而破壞彈性纖維。

 

確實洗淨,防止洗劑殘留

寶貝的衣物有時看似乾淨,但因為新陳代謝較快,衣物中難免會沾染汗水,如果只是以清水沖洗,可能導致日後出現黃斑,陳映如提醒媽咪們,若擔心寶貝因洗劑殘留於衣物中而造成肌膚不適,可依照寶貝的生活環境及衣物髒污情況,減少20%~30%的清潔劑添加量,並增加沖洗時間與次數。

 

家事達人小叮嚀

衣物清洗完畢後,以觸摸的方式確認是否殘留清潔劑,或是聞聞衣物上的味道,如果味道太香,可能是清潔劑添加過多,或是清潔不完全所致。

 

重點清潔篇

當寶寶溢奶、吐奶、流口水或吃副食品、喝果汁時不小心沾到衣物時,最理想的作法是運用適當清潔劑“馬上進行清洗動作”,髒污就能消失無蹤喔!

 

汗漬

先以加入少量清潔劑的溫水浸泡,並加以搓揉,使污垢與衣物纖維分離後,再進入一般清洗程序。

 

尿漬

尿液中含有蛋白質成份,應先以冷水沖洗,再依正常洗衣程序處理;如果衣物上的尿漬已明顯變黃,可使用氧系去污粉分解汙漬後再行清洗。

 

奶漬

沾染在衣物上的奶漬含有大量蛋白質,絕對不可以溫熱的水進行清洗,應先以冷水沖洗一次,如果有結塊殘留,應先稍微刷洗,接著在局部位置添加洗碗精或其他衣物清潔劑深層瓦解污垢後,再進入一般清洗程序。

 

果汁

沾染在衣物上的果汁痕跡,可以在局部位置塗抹少許白醋,靜待數分鐘後,再依照正常洗衣程序處理。

 

油脂

對付難以清洗的油脂類污漬,可以在髒污處塗抹牙膏或是加水調成糊狀的小蘇打粉,待停留一段時間後進行搓洗,之後再進入一般洗衣程序,即可輕鬆洗淨。

 

不小心沾到醬油

若是在外用餐時,寶貝衣物不小心沾到醬油,可就近到便利商店購買碳酸汽水,因為碳酸汽水含有小蘇打粉的成份,直接將汽水倒在醬油漬上反覆搓揉,有幫助去污的效果喔!

 

泥土

先將衣物攤開放置,待泥土乾燥後,以刷子刷掉汙垢,接著依照正常洗衣方式處理即可。

 

黃斑

已形成的黃斑須以加入氧系去汙劑的溫水浸泡後,再行刷洗;長年的頑固黃斑必須反覆進行數次清洗動作,才可淡化汙痕。

 

家事達人小叮嚀

針對較難洗淨的襪底,除了在局部使用去汙劑,也可採用特殊洗淨方式,例如將襪子套在手上反覆搓洗,或是在襪子裡放入2~3顆洗衣球再放入洗衣機清洗,即可輕鬆洗去頑垢。

 

寶貝衣物換季清潔&收納要領

幾個月之後才會再拿出來穿的換季衣物,收納前首重完全洗淨和曬乾。清洗時建議兩面都洗過,並用清水多洗一次,才能徹底把衣物上的髒汙洗去、預防泛黃,疾病免清潔劑的殘留。

將衣服收納至塑膠袋或紙箱後,裡頭可再放置竹炭或備常炭來增加除濕度;將其密封好後往衣櫃上方放置,切勿放在容易受潮的地板上。

 

清潔劑選擇篇

寶貝體質嬌弱、肌膚細嫩,媽咪們更應講究所使用的清潔劑,以免對寶貝形成傷害。

 

清潔劑小幫手×5

寶寶專用清潔劑

    專為嬰幼兒設計的衣物清潔劑含有特殊配方,在去除汙漬的同時,不為衣料及肌膚帶來負擔,給寶貝提供多一分呵護。

中性洗潔劑

不管是日常清潔或是重點去汙,都可使用中性洗潔劑(如:冷洗精、洗精),溫和的成份既不傷衣料,也不刺激寶貝的肌膚,是很理想的清潔用品。

水晶肥皂

某些難以去除的汙垢需要使用含鹼性清潔劑加強去汙效果,此時水晶肥皂即可派上用場,若擔心殘留,以溫水大量沖洗即可。

氧系去汙劑

氧系去汙劑主要成分為雙氧水,比一般市售的氯系去汙劑來得溫和,使用於清潔寶貝的衣物較安心。

天然去汙劑

現代人環保意識抬頭,許多天然的去汙劑(如:小蘇打粉、白醋、檸檬酸)廣受歡迎。洗衣前加入一杯小蘇打粉,可軟化水質,強化洗淨力;洗衣最後程序加入1杯白醋或2茶匙檸檬酸,可取代柔軟精,中和洗劑,避免殘留。

 

神奇的小蘇打粉

神奇的小蘇打粉本身是化學品,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德國)常被拿來當作清潔劑使用。不過要注意,如果將衣物浸泡在小蘇打粉水中過久,可是會發酵發臭的!小蘇打粉在超市就可以買到,價格十分便宜,不過因為小蘇打粉通常是拿來做為西點蛋糕的副材料,因此要在麵粉區才可以找到它喔!

除了將髒衣物泡在小蘇打粉水中,沾有奶漬、果汁漬的衣物冲水後,也可利用濃度較高的膏狀小蘇打粉塗在上面,同時輕輕搓揉,讓清潔力滲入衣物纖維裡,切忌“輕輕搓揉”即可,才不會使衣物在反覆搓揉過程中變形。

 

NG清潔劑×3

含石化界面活性劑

市面上所販售的清潔用品大多含有石化界面活性劑,這是一種石油衍生物,不但是生態殺手,長期使用會殘留在體內,輕則引發皮膚病變,嚴重者甚至有罹癌可能。

含螢光劑

某些衣物清潔劑含有螢光劑成份,雖然標榜可使衣物增亮,但長期與肌膚接觸容易引發過敏,產生紅腫、發癢、起疹子等症狀,螢光劑一旦附著於衣物纖維上即不易去除,若進入體內會與蛋白質迅速結合,不易排出體外。

含氯

    含氯的清潔劑容易產生有毒的氯氣,不小心吸入人體,會造成呼吸道損壞,嚴重危害身體健康。

 

家事達人小叮嚀

    產品標示成份一長串,讓你看得一頭霧水嗎?家事達人陳映如提供幾個更簡便的辨識方式,例如可選擇有「綠色環保標章」認證的清潔用品,或是標示「中性」的清潔劑,只要選擇這類產品即可安心使用於清潔寶貝衣物。

 

陳映如

現職:自由自在的文字工作者

學歷:澳洲南昆士蘭大學企研所

經歷:擔任過「收納play」、「MY LOHAS」、「漂亮家居」、「親子天下」等多家雜誌的編輯。

著作:「生活魔法家~居家實用妙點子300招」「輕鬆玩收納」「10分鐘懶人快速收納365」等書。

 

更多內容,歡迎請至6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http://www.mababy.com/trial/knowledgenewslist.aspx?mid=3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哭鬧不停的嬰兒,也是小兒急診的常客。看到父母憂心如焚的表情,我也深感同情。希望以下的文章能給父母們一些幫助。

 

事實上根本沒有人知道嬰兒在哭什麼。我們只知道,小baby一直哭,也不是餓,也沒有發燒,好像 也沒有哪裏痛。因為小嬰兒在哭的時候看起來腹部的肌肉繃的很緊,腳踢的厲害,所有的人都覺得"看起來"像是腸胃在絞痛----因而得此"嬰兒腸絞痛"之名。然而,真正的事實是:

  1. 嬰兒腹部肌肉繃的很緊,只是哭的正常表現(baby用力哭時需要腹肌出力)。踢腿也是正常的。
  2. 媽媽說嬰兒看起來好像脹氣,但那是因為哭久了才吞很多空氣進去,不是因為脹氣才哭,更不是拍嗝沒有拍徹底造成。
  3. 大約有10%的嬰兒都有過 此經驗,所以也不是照顧者不週(常常在急診看到婆婆罵媳婦,女兒罵媽媽的畫面),不要牽拖。
  4. 牛奶蛋白過敏也只佔嬰兒腸絞痛的一部份,而 且通常合併拉肚子或嘔吐。
  5. 嬰兒腸絞痛甚至跟肚子痛一點關係也沒有!這可以從小baby哭累了休息的時候奶水照喝不誤可以證明。

 

    各位一定覺得您陷入了一個世紀大騙局:嬰兒腸絞痛跟腸胃的關係根本無法證明!但是,既然目前沒別的詞兒可以描述這個大家都有共識的誤會,就將就著用吧~ 嬰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常有的表現是:

  1. 無緣無故的哭鬧不休。
  2. 一天總要來個一兩次。
  3. 小 baby看起來健康的很。
  4. 吃的很飽還在哭。
  5. 一哭就哭個1-2小時,沒停過。
  6. 哭累了的中場休息時間 baby看起來一點問題也沒有。
  7. 抱抱他通常可以讓他停止一下。
  8. 一個月之前就發生,三個月以後就停了。(但也有比較晚發的)

 

嬰兒腸絞痛的baby通常屬於"high-needs babies",就是比較敏感,比較脆弱,需要人家常常抱抱,需要人家常常注意他的這種個性。這種敏感的特質甚至到長大都還會持續存在。當您碰到自己的孩子哭鬧不休時,以下有幾個方法:

  1. 抱他,搖他,給baby他想要的安慰。反正再怎麼樣,三個月以後就會好了,辛苦一點也是沒辦法的事。
  2. 國外有一種機器掛在床邊,可以發出汽車引擎的聲音,聽說可以讓90%的嬰兒安靜下來。我也有這個經驗,只要是父母開車載來急診的 baby,通常在車上就不哭了,然後來到我面前的時候都安詳地像個天使,完全不似在家中哭鬧的惡魔。是不是這種汽車引擎的聲音真的有效呢?各位爸媽可以自己試試看。
  3. 如果安慰嬰兒30分鐘未果,可以將baby用毛巾捆起來,放在一個安靜沒有光線的房間,大家安靜,讓他漸漸的睡去。他可能會 掙扎一陣,但終究是要睡的。但從房間裡傳出孩子的哭聲,一般媽媽都受不了,乳汁一直分泌,所以建議媽媽耳塞塞住耳朵,聽個i-pod,鬧鐘設定15分鐘以 後,再去看看孩子睡著了沒。
  4. 讓baby不要在白天睡太久。如果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嬰兒腸絞痛都是在晚上開始,鬧到三更半夜全家人都雞 犬不寧,隔天大家累的要死去上班的時候,寶寶就在家裡補眠。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啊!請在白天把寶寶搖醒,不准他睡超過三小時的午覺,其他時間餵奶也好,玩耍 也好,把他逗累了,晚上就可以睡久一點。
  5. 餵母奶的媽媽,請不要喝咖啡,茶,可樂,麻辣鍋等等刺激性食物。如果妳自己有在喝牛奶或吃乳製 品,可能需要暫停一陣子。
  6. 沒有任何藥物證明對嬰兒腸絞痛有效,所以別再要求醫師開藥了。除了在有些有胃食道逆流的孩子,醫生會開一些促 進腸胃蠕動的藥,其他藥物吃了大多沒效。有心的研究表示一種益生菌(Lreuteri)吃了一週後可以減少哭的時間,聽聽就好,因為 這項研究是賣這種益生菌的公司贊助的。

 

    當然,醫生的大門永遠為您開。如果孩子實在哭太久了(超過2小時完全沒有停),或者 跟上述的狀況有些不同,還是帶來醫院給我們檢查一下。通常醫生會將嬰兒脫光光,從頭摸到尾,看看有沒有蟲子跑進任何一個可能的洞,或者哪裡有發炎,疝氣, 或骨折脫臼等等。如果都一切正常,就安心的帶著孩子回家吧~磨人精再怎麼磨人,也是您自己生的心肝寶貝呀!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桃園報導】

桃園縣1周內傳出2名嬰兒窒息死亡意外,聖保祿醫院醫療部主任賈蔚強調,馬上求助、立刻急救是挽救小生命最高原則,但須注意嬰幼兒心跳快、胸腔小,和成人急救技巧不同。

賈蔚指出,若對一歲以上幼兒作心肺復甦術,需用雙手拇指按住肋骨中央,用「1下、2下…29、30」快速答數、連壓30下,每次按壓力道約深入胸腔三分之一,再抬高下巴,用口罩住幼兒口鼻吹氣2次。

若是不足周歲嬰兒,只要壓15下即可。每次連續施作2分鐘,檢查呼吸有無恢復,直到急救人員到場為止。

賈蔚說,目前醫界不太建議對成人施作哈姆立克法,但此法對1歲以下嬰兒相當有效,施作時用手扶住嬰兒臉部,小心放成頭下腳上、傾斜約20度姿勢,另一手輕拍背部5下,再將嬰兒翻回正面,用中指按壓肋骨中間5下,重複直到拍出異物、恢復心跳呼吸為止。

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如成人,只要聲音忽然變微弱、音調提高、甚至無聲、無端面紅耳赤,都可能是呼吸道阻塞的徵兆,容易造成休克及心跳停止,4到6分鐘便對腦部造成永久傷害。賈蔚建議,家長要先撥119求援,再檢查若無自發性呼吸,馬上急救。

「千萬別讓嬰兒獨處!」縣府衛生局長吳成方提醒,多數意外都發生在嬰幼兒無人看顧時,即使時間短暫也可能造成遺憾。

家長也需注意嬰幼兒居家環境安全,建議可到桃園縣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tychb.gov.tw/big5/default.asp下載簡易環境居家安全檢測表,自我檢視、改善。

醫師賈蔚示範嬰兒哈姆立克急救法。步驟1:用手扶住臉部,準備倒置。(記者賈寶楠/攝影)
步驟2:倒置嬰兒後,輕拍背部5下,使異物咳出呼吸道。(記者賈寶楠/攝影)
步驟3:轉正嬰兒,用中指輕壓肋骨中央5下,檢查呼吸、心跳有無恢復。(記者賈寶楠/攝影)

【2009/02/19 聯合報】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19日電)據調查顯示,7成5家長處理尿布疹有迷思,誤用痱子粉、濕巾,反而讓尿布疹更嚴重,且6成家長未及時就醫,就醫家長中有近3成拖過48小時才帶寶寶就醫。

根據一份最新針對超過1000位兩歲以下嬰幼兒家長進行「家長對尿布疹處理認知與行為」調查發現,近9成家長遇過寶寶尿布疹問題,有7成5家長曾誤用痱子粉、濕巾,甚至民俗偏方黑麻油、茶葉水。

調查也發現,有6成家長在寶寶出現尿布疹後,未及時就醫處理,而就醫的家長中也有近3成是拖過48小時才就醫。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皮膚科主任施一新在記者會表示,很多家長以為用濕巾擦寶寶屁股比較好,但若已經出現尿布疹,又使用濕巾,可能因為含了化學成分、酒精,反而刺激已經發炎的皮膚。

施一新說,有些痱子粉是由有機玉米粉製成,若皮膚已經有細菌感染,有機玉米粉成分反而是細菌的養料,所以發炎的皮膚也不適合使用。

另外,有些家長也會幫孩子使用凡士林,施一新說,凡士林沒有刺激性,但主要是比較油,皮膚透氣性會更低,而使用尿布後,透氣性也較低,所以會導致發炎皮膚更嚴重。

施一新建議,家長要幫寶寶每隔3到4小時換一次尿布,每次有排泄物後,以溫水清潔寶寶屁股,並保持乾燥,避免尿布疹。1000519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現代兒童嚴重偏食,根據研究發現,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若能輪著嘗試不同蔬菜,未來孩子對新的蔬菜接受度高,若剛開始出現排斥反應,至少應該嘗試餵食六至八次以上,七成以上的孩子會願意接受該蔬菜,甚至愛上。

瑞士洛桑雀巢研究中心針對「如何提升嬰幼兒對新奇的、健康的食品的接受度」進行研究,發現經常更換、持續嘗試七到八次,可以增進孩子喜愛蔬菜。

針對法國、德國即將進入副食品時期的6到12個月嬰兒,以連續九天提供不同蔬菜的方法,來觀察嬰幼兒反應,共分成三個觀察群組:「九天均提供相同蔬菜」、「每三天更換一種蔬菜」和「每天更換蔬菜 (三種不同蔬菜輪流)」。

研究結果顯示,每日提供不同食品的嬰幼兒,對各種不同的新奇的蔬菜接受度愈高。此外,又以每天更換不同蔬菜的嬰幼兒,比每三天更換一種蔬菜的嬰幼兒接受度更加有效。

如果嬰幼兒對食物表現出二或三次的排斥情形後,母親常常會立即停止餵食這項食物,即便是有益健康的蔬菜,孩子恐怕因次錯過喜愛該種蔬菜的機會。

針對7個月大的嬰幼兒進行研究,經過七至八次的嘗試餵食後,超過七成的嬰幼兒會願意接受,從原本的排斥變成喜歡,甚至在九個月之後,也有63%的寶寶願意持續食用原本排斥的食物。

主導此研究的營養專家Andrea Maier博士表示,嬰幼兒或許一開始排斥某些特定蔬菜,但是父母親不應該太快放棄餵食這些健康食物,而更應該持續積極鼓勵小孩吃健康食物,他們能學習享用並且喜歡這些有益健康的食物。

蔬菜 常吃就習慣

根據調查,國內三成孩子不吃青菜。爸媽先別氣餒,董氏基金會提醒,高麗菜始終是孩子最愛的青菜,佔據冠軍寶座20年,從來沒變過。專家建議,利用顏色、遊戲,製造吃青菜的樂趣,或是同儕、崇拜心理,也可以增進孩子吃青菜的意願。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在調查孩子吃蔬菜的研究中,發現高麗菜始終是孩子的最愛,高麗菜佔據冠軍寶座長達20年,六、七年級生們,對於高麗菜的喜愛從來沒變過。

她說,高麗菜口感脆、滋味甜美,不會塞牙縫。更重要的是,高麗菜的可近性高,水餃、包子、羹湯等都會放高麗菜,常吃就會習慣,習慣就會喜歡,顯示孩子喜不喜歡該食物,與接觸經驗有極大的關係。

同儕、崇拜者吃的食物,也能吸引孩子吃該項食物,因此父母不要苦著臉吃蔬菜,愉快的吃菜表情,會讓孩子也喜歡該蔬菜。

此外,孩子吃飯不專心,往往招來父母一頓罵。許惠玉建議,惡劣的印象會讓孩子討厭該蔬菜,應該創造吃的樂趣,例如將楊桃橫切成星星造型,蔬菜擺設成人臉造型等等,確實可增加孩子吃的意願。

孩子通常不喜歡有怪味道的蔬菜,例如苦瓜、茄子、青椒、韭菜,這些蔬菜通常被列入孩子討厭的名單中。而「曝光度」高的小白菜、青江菜等常見蔬菜,則較受孩子喜愛。

若是孩子表現出不喜歡某種蔬菜,許惠玉表示,不要強迫孩子吃,但是應該隔一段時間持續嘗試,就像高麗菜一樣,經常吃就會習慣,習慣就會喜歡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11月6日訊】

一些家長在孩子斷奶後或能吃飯了以後,就會給孩子每天喝些鮮奶。由於嬰幼兒的胃腸道、腎臟等系統發育尚不完全成熟,給孩子餵鮮奶會產生很多危害。兩歲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喝鮮奶。

  首先,鮮奶中某些營養成分不容易被吸收。比如,鮮奶的鈣磷比例不合適,含量較高的磷,會影響鈣的吸收,而高含量的酪蛋白,遇到胃酸後容易凝結成塊,也不容易被胃腸道吸收。
  其次,鮮奶中的乳糖主要是α型乳糖,它會抑制雙歧桿菌,並促進大腸桿菌的生成,容易誘發嬰兒的胃腸道疾病。

  同時,鮮奶中的礦物質會加重腎臟負擔,使孩子出現慢性脫水、大便乾燥、上火等症狀。
  此外,鮮奶中的脂肪主要是動物性飽和脂肪,會刺激嬰兒柔弱的腸道,使腸道發生慢性隱性失血,引起貧血。還有,鮮奶中缺乏腦發育所需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將不利於大腦的發育。

   因此,一歲以內的嬰兒要禁止喝鮮奶;兩歲以內的孩子也最好不要喝。哺乳過後,應該選擇與母乳成分更加相近的配方奶粉。因為配方奶粉調整了蛋白質和脂肪結 構、鈣磷比例,又添加了一些維生素、微量元素、核苷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等嬰幼兒生長發育必需的成份,克服了鮮奶的缺點,對孩子更健康。

  孩子超過兩歲,可以根據孩子的口味、經濟狀況等選擇鮮奶或配方奶粉。如果條件許可,孩子又願意喝,配方奶粉喝到幾歲都行,只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的奶粉就可以了。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6/n1110612.htm

******************************************************************************************************************************************************************************************************
鮮奶餵嬰兒可致腸出血 31/01/2007

嬰兒易 對食物過敏,產生濕疹、鼻敏感及哮喘等症狀。兒科醫生指出,未滿一歲的嬰兒飲鮮奶可致腸道出血,餵哺母乳才是最佳選擇。不過,母親哺乳期間為補充營養而飲 過多鮮奶,同樣會令嬰兒產生過敏反應。他提醒母親避免讓嬰兒進食致敏食物,餵哺母乳者亦應避免飲過多鮮奶及吃海產等。

仁安醫院兒科顧問醫生莫子慈昨表示,初生嬰兒的腸道系統尚未成熟,易對外來蛋白質有過敏反應,出現濕疹、鼻敏感及哮喘等症狀。過敏反應在兩、三歲後才減少,即使痊愈,長大後亦易再度出現該等症狀。

未足歲飲蜂蜜或中毒
他指出,九個月至一歲以上的嬰兒才可進食芝士、乳酪及貝殼類海產等高致敏性食物。未足歲嬰兒飲鮮奶會致腸道出血,飲用可能含毒素的蜂蜜更可令嬰兒中毒,出現面紅,甚至休克。讓嬰兒進食以牛奶混和的米糊,亦易引致過敏。

他 稱,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可增強腸道能力,避免出現過敏反應,營養亦比奶粉高,及可預防便秘。不過,他指出,有母親哺乳期間進食過多牛肉、雞蛋及補品 等,更有人「狂飲鮮奶補充鈣質」,結果令母乳中含動物蛋白質,亦會令嬰兒有過敏反應。他提醒母親哺乳期間每日飲一至兩杯鮮奶較為合適,亦可飲豬骨湯及服多 種維他命作補充。

莫子慈說,不少母親帶嬰兒接受皮膚測試,結果顯示對蛋白敏感,因而禁止子女吃蛋及魚類等,但其實可能只是暫時性反應,嬰兒成長後未必再對該等食物有過敏反應。故家長不宜長期禁止子女吃這些食物,應分階段讓他們由小量開始試食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年大成報

【大成報 記者 丁彥伶/報導】
要讓寶寶更健康,母奶喝到六個月大就夠了嗎?應邀來台參加會議的美國伊利諾大學生化博士Dr.Lien 說,世界衛生組織原本建議母奶要喝到兩歲,但最近已經延後到四歲,因為母奶的營養最優質。

母奶有何重要性?Dr.Lien 最新的整合性營養「Biofa ctors System」研究顯示,母奶酪蛋白比例約佔所有成份的40%,α蛋白約為30%,其他乳清蛋白也約30%,由牛奶為底的嬰幼兒配方奶雖已盡量接近母奶,但其中人類不存在的β乳球蛋白卻無法去除;花蓮慈濟醫院小兒胃腸科醫師朱家祥強調,β乳球蛋白被認為是誘發兒童過敏主因,由於很多媽媽是以「寶寶對母奶過敏」為由放棄餵母奶,他建議媽媽在採用低過敏奶前最好改變飲食,尤其別吃花生豬腳增進乳汁,因為豬腳雖可促乳汁分泌,但花生卻易引發過敏。

由於台灣媽媽多數還是以奶粉為主要餵食,Dr.Lien 提醒家長不要一昧選擇「高營養」奶,而要以「比例最接近母奶」的生物因子群整合性營養,而因台灣很多人以為羊奶可減低嬰幼兒過敏,他也提醒在美國規定一歲以下嬰幼兒不能喝羊奶,否則會有引發胃出血的危險



 ‎2007.3.26蘋果日報相關報導
英國以羊奶蛋白不宜為一歲以下嬰兒營養來源為由,本月一日起停售嬰兒羊奶粉 
【甯瑋瑜、陳柏因╱台北報導】
 
英國以羊奶蛋白不宜為一歲以下嬰兒營養來源為由,本月一日起停售嬰兒羊奶粉。國內小兒科醫師呼籲政府檢討,但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鄭慧文說,現無證據證實羊奶對嬰兒不安全,不會要求下架。

英國規定一歲以下嬰兒羊奶粉於本月一日起下架,也要求醫護人員不建議餵食羊奶粉。歐盟現僅允許牛乳蛋白、水解蛋白或大豆蛋白為嬰兒配方奶來源,不含羊奶蛋白。 

喝母乳最好

台北榮總小兒腸胃科主任吳子聰說,部分家長發現寶寶對牛奶過敏,會認為羊奶較好,但歐盟指業者無法證實羊奶蛋白較不易引起過敏,且研究發現對牛奶過敏者,也多對羊奶過敏。台大醫院小兒科主任江伯倫指羊奶、牛奶都是外來蛋白,「母乳最好,否則餵食減敏奶粉」。

鄭慧文指歐盟現無證據顯示嬰兒羊奶粉是否安全,且僅英國停售,台灣將持續觀察。產「卡洛塔妮」羊奶粉的友華生技行銷經理馮麗華說,台灣每年二十二萬名新生兒中約一萬人喝羊奶粉,並指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法典」仍將羊奶列為配方奶就表示安全無虞。


 對於嬰兒而言,羊奶的營養價值不如牛奶,牛奶又不如母奶。學術上,沒有沒有任何羊奶對氣管比較好的證據,倒是有些研究資料顯示母奶可以降低氣管等處的過敏疾病的發生率。一般的牛奶或羊奶都不適合給嬰兒食用,所以不管是牛奶還是羊奶作為基礎而調配出來的嬰兒奶粉,都已經不是原來的奶粉,而應稱為「嬰兒配方奶粉」,這是以嬰兒所需的所有營養,並儘量模仿母奶成份而作的配方,才能安全的給嬰兒使用。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新聞...自由時報

【喝母奶寶寶 不必換配方奶】 文/陳鈺萍
更新日期:2010/12/09 04:11 

常聽到有媽媽說:「我打算餵6個月母奶就好,6個月之後,母奶就沒有營養了!」

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配方奶絕對不等於副食品!
寶寶6個月大,是該開始接觸副食品,學習接受固體食物,而不是把母奶換成配方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在寶寶6個月大之後,為了成長所需,除了持續哺餵母乳之外,必須開始添加副食品。副食品可以是特別準備的,也可以從平常的食物改造一番,WHO提醒媽媽們:

●開始添加副食品之後,不該減少哺乳量。

●副食品必須用湯匙或是杯餵,不要用奶瓶。

●食物必須是乾淨安全,且從當地獲得的。

●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學習接受固體食物。

母奶成分從出生時的初乳到後來的成熟乳,成分一直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調整,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最適合寶寶的。不但餐餐不同,就連同一餐,都有前奶與後奶的差別,這樣神奇的食物,到哪裡找啊!

寶寶到一歲時,母奶約佔寶寶食物來源一半,仍然可提供一半熱量來源及水分、維他命、礦物質,還有重要的免疫功能,保護寶寶不易生病!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建議,寶寶出生後,全母奶至6個月,之後添加副食品,母奶可餵至兩歲以上。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醫學報告,支持著母奶的免疫功能,也就是母奶是活的,裡面有許多活性細胞,希望媽媽們在做對的選擇之外,也都能堅持下去。 

(作者為婦產科醫師)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對於餵食副食品有疑問的可以看,裡面也有講到一點點寶寶不喝奶的部分。我覺得講得很好喔!


資料來源:http://www.wo-men.com.tw/article.aspx?cid=65&id=2283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余俊賢

相信寶寶胃口好、長得白胖胖、頭好壯壯,是每個父母的期望;然而,有些事情,在餵食寶寶時,主要照顧者(父母、長輩等)仍需要特別留意!或許,你以為對寶寶來說很適合、很方便的餵食法,其實反而是錯誤的迷思……


寶寶剛出生時,哺餵母乳或配方奶;4~6個月大後,開始選擇並自製新鮮天然的副食品;除了每天的正餐外,偶而還會讓寶寶吃些米餅等小點心;怕寶寶不吃東西,有時候給予比較有味道的食物……這些餵食情境,幾乎每天都會在有寶寶的家庭上演著。然而,寶寶的狀況隨時都在改變,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吃得正確又健康呢?

本文邀請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余俊賢,針對以下幾種曾經聽過或常見的錯誤餵食迷思,提出說明和矯正方式,希望能提供照顧者作為參考。



錯誤:應限制寶寶的食量?

糾正:觀察進食情況,盡量不要限制

針對這點,余俊賢醫師認為父母和長輩不需要過於擔心。畢竟寶寶正處於成長發育狀態,需要營養,加上實際上寶寶的食量不太會過量,他建議就順著寶寶的狀況餵食即可,不需要特別強制規定食量。

一般來說,從寶寶4~6個月起,就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余俊賢醫師表示也不需限制,畢竟寶寶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其所需的營養與份量。只要家長每天定時餵食寶寶,一面觀察用餐過程是否有異狀,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健康與發育問題



錯誤:可讓寶寶邊吃邊看電視?

糾正:不建議,應教導寶寶專注在吃飯這件事上

現代雙薪家庭居多,常常無法一整天專注在寶寶身上。因此,不少忙碌的父母為了讓寶寶情緒穩定地吃東西,將寶寶放在電視機前面;對一切都感到新奇的寶寶,自然被豐富的聲光效果所吸引,安靜下來。

針對此,余俊賢醫師並不建議,認為這不算是良好的用餐環境。他補充說明,4~6個月的寶寶,正值五感發育時期,如果讓寶寶邊用餐邊看電視,可能會影響其食慾或食量,甚至專注力,導致噎到或嗆到。。

余俊賢醫師表示,在寶寶6個月前,家長應為其營造出「安靜、舒適」的用餐環境,無論是餵寶寶或他自己吃,都必須專心在「吃」方面,在固定的地方安靜地坐著吃,不要邊吃邊玩、邊走邊餵,如此也較能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錯誤:為了方便入口,只餵食零碎、軟糊或流質狀食物就好?

糾正:應從「液狀→糊狀→固體狀」漸進適應

相信許多人對「隔代教養」都不陌生,尤其許多家庭的父母都外出工作,養育孩子的責任自然地就落在祖父母輩身上。許多長輩疼愛孫子,無論寶寶幾個月 大,常常 還是將食物處理成液狀、泥狀或糊狀等,只為了他方便吃且好吸收。對此,余俊賢醫師不建議,並認為容易讓寶寶缺乏口腔刺激,影響未來語言發音的準確性。

余俊賢醫師說明,寶寶4~6個月前,以母乳或配方奶等液體為主食;4~6個月正處於口腔期,寶寶正在發展咀嚼和吞嚥的能力,唾液腺成熟且喜歡咬東西。因此,此時的寶寶特別需要口腔方面的刺激。

針對此,余俊賢醫師建議,當家長幫寶寶準備食物時,應採循序漸進方式,讓寶寶從「液狀狀→糊狀→固狀」的食材,慢慢學習並適應如何咀嚼;並且盡量不 要把不 同質地的食材,和牛奶混在一起讓寶寶食用,這會讓他只用吞嚥而不去咀嚼。最好能以小碗、小湯匙來攝食,以輔助寶寶進行咬合的動作練習。


錯誤:寶寶不喝奶或喝不足量,代表有問題?

糾正:不一定。應先觀察,了解實際原因

余俊賢醫師表示,就他臨床上的觀察與了解,寶寶會不喝奶或喝不足量,可能是因為以下幾種情況,包括:第一,已經喝飽而不想再吃;第二,對吃感到恐懼(因為胃食道逆流、食道炎、被噎到等不愉快經驗)。

例如有的寶寶一整天都在喝奶,因此大多屬第一種狀況。針對第二種狀況,余俊賢醫師說,他曾聽過坊間有的家長彼此間會比較「誰家寶寶喝奶量多」,擔心 喝得少 會不健康、長不好,進而強迫寶寶繼續喝。如此一來,「喝奶(或吃東西)」這件事將變成寶寶心中「不愉快的經驗」,嚴重時還可能成為不好的回憶,產生排斥 感。

余俊賢醫師表示,正常健康情況下,餵食寶寶的時間在25~35分鐘內能餵飽最佳,喝奶則差不多要在10~15分鐘左右喝完。不過,這是參考時間,主要還是看狀況而定,畢竟每個寶寶的狀態都不太相同。



錯誤:有時可餵寶寶小點心,甚至代替正餐也沒關係?

糾正:不建議,小點心絕對不宜影響正餐

從6個月到1歲,可說是寶寶的飲食過度期。余俊賢醫師說明,此時的寶寶開始攝取固體副食品,偶而也會吃一些小點心或小零食。然而,由於小點心好餵 食,口味 甜甜鹹鹹很討喜,總吸引寶寶注意,家長也常拿來作為安撫的物品。但千萬要注意:再怎麼愛吃小點心,也絕對不可以過量而影響正餐。不然,寶寶無法從正餐獲取 該有的營養,反而影響發育。

對於寶寶一天的餵食安排,余俊賢醫師建議如下:每天平均餵奶3~4次,集中在早上、下午、晚上;中午以餵食固體副食品為主;不要喝飲料。最重要的,還要將每一段的用餐時間固定。



錯誤:讓寶寶喝甜甜的葡萄糖水沒關係?

糾正:由於寶寶仍處於嘗試階段,建議不要吃甜的較好

有些大人認為,只是偶而讓大寶寶喝一點甜甜的葡萄糖水,滿足一下他的口腹之欲沒有關係。然而,余俊賢醫師建議最好不要。


余俊賢醫師進一步說明,寶寶大約在4~6個月左右,會開始懂得去選擇喜歡的味道;因此,一旦讓寶寶嘗到甜味較重的葡萄糖,很容易會被其吸引,反而會對其他味道(苦味、嫌味或無味)的食物排斥。如此一來,反而無法讓寶寶攝取該吃的食物、吸收完整的營養。

不過,余俊賢醫師補充,除非寶寶的大便較硬,那可考慮喝一些葡萄糖水緩解;但要注意其糖水滲透壓不可太高,以免對寶寶腸胃造成負擔。



原文刊載於2011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閱覽



====後續討論====

小菜媽建議:

只是我個人對於第一個觀點"不應限制寶寶食量",這是針對喜歡吃的孩子來說,但還是希望有個上限,以消化情形來看,也不是真的他要吃就盲目給


另外,吃不多的也是,不見得以後就不愛吃飯,主要在於營造用餐愉快的氣氛,跟讓孩子了解怎樣進食咀嚼..


李婉柔提問

現在弟弟8個月了..1天吃2餐..約100左右..但吃完就是整個大灰...婆婆都說呷不飽..叫我用多點...但我不想丫..到底小人吃飽了沒好難懂


鄒佳凌回答

就是便便衡量,他只要大的出來,不會大到哭鬧,那就是消化OK,實驗才知道..


以及,咀嚼狀況好一點的話,不用太稀泥,可以有點半固體像粥給他咬著吃.


現在很多小孩不愛吃的原因是"有太多垃圾食物是她們愛吃的",嚐過零食的滋味,說真的,你要孩子抗拒根本很難,反到從小健康到大,不常吃零食的,長大他看到零食,反應到還好


像我家弟弟就是,我很後悔當初怕他不會咬東西吃(因為副食品算空白),有拿些營養餅乾給他練啃,外加之後長輩帶,零食更多,現在根本就是看到零食不吃,他就渾身被蟲咬一樣,飲料也是=.=,so我只能都控制的跟他說有吃飯才有這些東西,所以我嚴重懷疑他小小身子10公斤內的"胃"到底分了幾區=.=

========================================================================================================

以上文章是轉貼自母奶娃娃社團~

給需要的人做參考喔~^^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格、性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以及兩性期)

原文轉載http://www.kmu.edu.tw/~kmcj/data/9611/5.htm

人類胚胎細胞初始皆屬女性,個體若具有Y染色體,其負責「LP」的分化發育後,雄性激素(androgen) 分泌,個體才轉而發展成男性。
同樣的原則也應用在解釋腦
功能的發展;在下視丘等區域,睪丸素酮(testosterone)的出現影響腦神經元趨向建構成腦的「男性化(masculinization)」。

過去,腦功能的表現型,即「心理」,被以觀察、描述、進而提出解釋假説的方式來研究,進入神經精神科學時代的此刻,
人類嘗試以邏輯和科學的方法來理解人格、性發展的複
雜現象,而過去觀察、描述人格和性發展的解釋假説,提供了現時腦功能研究的一些架構和想法。
就來回味一下,在還
沒有分子生物、腦影像技術的世紀,先人大師對人格、性發展的說法吧!

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以「性」的概念為軸心論點發表人格發展理論。他認為,
人的性發展與幼童及青少年時期有著相當大的關
聯,所以將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分為五個性心理發展期,
分別
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以及兩性期。

--------------------------------------------------------------------------------------------------

在0到1歲的「口腔期」,人主要靠著吸吮、咀嚼、吞嚥等動作來獲得原始慾力的滿足
從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若在此時期受到限制,易造成日
後在行為上出現咬指甲、貪吃、酗酒等行為,
性格上易潔癖
、悲觀,為口腔性格的特徵。

--------------------------------------------------------------------------------------------------

在1到3歲的「肛門期」,幼兒主要靠排泄的刺激感來獲得滿足。成功過渡肛門期,提供人格自主和獨立性的基礎。
如果在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
受到太過嚴苛的管制,在成人會出現所謂的肛門性格,表現冷酷、頑固、暴怒、寡斷等行為特徵。

--------------------------------------------------------------------------------------------------

到了3到6歲是「性器期」,幼兒靠觸碰性器官部位來滿足原始慾力的需求,喜歡觸摸「手淫」自己的性器官,能辨識男女性別,
以父母中的異
性者當成性愛對象,進而發展岀戀父或戀母情結。

--------------------------------------------------------------------------------------------------

接下來7歲開始到青春期的「潛伏期」,情感上漸漸疏離自己和父母,興趣擴大至週遭事物,從事男女分離或同性的團體活動。

--------------------------------------------------------------------------------------------------

最後在青春期的「兩性期」,性器官成熟,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呈現顯著的兩性差異,性需求轉向年齡相近的異性,
開始有兩性生活的理想和婚姻、
家庭的意識,性心理的發展至此已臻成熟。


本文轉貼自母奶娃娃社團~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發燒使用退燒塞劑對不對?

退燒塞劑(塞肛門)的缺點
1. 藥效較差(雖然藥效快但是不持久,一個小時就降溫但是五六個小時又繼續燒,口服還比較好)
2. 肛門刺激(塞多了容易拉肚子,且六個小時後才能再塞一顆)
3. 心理傷害
4. 一歲以下不能使用退燒塞劑

發燒跟智能發展遲緩不同,發燒不會造成智能不足,但是嚴重的病毒卻會
要看退燒後活力好不好並不是退燒之後就不管了
用冰枕也不對,腦部低溫但是身體高溫

發燒四大迷思:
發燒不會燒壞腦袋
長牙不會發燒(六個月保護漸漸消失,是病毒讓他發燒不是長牙)
不要輕易退燒(一吃藥就吐完全無法用退燒藥才用塞劑)
精神不佳快就醫

拉肚子要喝稀釋過的運動飲料嗎?
不行!
事實上是把水吸收進去才有效
要用鹽和葡萄糖(要一定比例和滲透壓)的水
喝電解水還比較好(滲透壓是270左右也很重要)
如果不買電解水(大約每瓶兩百),拿開水加稀飯湯加鹽巴(鹽巴米湯)就可以了

拉肚子或者腸胃炎時給孩子喝的鹽巴米湯製作方法
米湯大概半杯(就是葡萄糖)
兩杯的開水
1/4茶匙的鹽巴
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孩子願意、能喝多少就喝,沒有限制多少分量



小孩子吐如果是噴射狀嘔吐(反射性的吐)可能比較嚴重,要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腦部問題?腸子堵塞?)

香菇和梅子乾都很容易東西吸收腸液塞住腸道要小心

感冒流鼻涕要不要擤出來?
鼻涕太頻繁地擤會中耳炎
中耳炎並不是髒的東西流進去,鼻壓反而會造成容易中耳炎
鼻涕吞進去比較好,不要太頻繁地擤出來
(但是我小時候曾因為感冒肺部累積太多鼻涕變成肺炎住院)
吸鼻器電動的2800其實不見得要買,但是醫師說原理是鼻腔濕潤很重要
用母奶或者生理食鹽水在左右鼻孔滴兩滴進去之後先揉搓,先讓鼻腔的髒東西先吸水之後才能弄得出來
小孩不要穿太多

多補充鈣質就能長高嗎
錯!
1. 食物裡面的鈣吸收比鈣片好
2. 維生素D要有才能使鈣吸收 鈣跟磷比例要正確、要曬太陽、吃深色蔬菜、全麥麵包
3. 運動
牛奶並不要太補太過分,孩子一歲之後每天只需要300cc,均衡比較重要

王仁甫讓孩子甚麼都吃又均衡方法:各樣份量都少少的感覺一下子可以吃完又有變化。少鹽少油多蔬菜

過分的營養是害了孩子,身高和生長板閉合有關,請看這篇生長板傷害

由於遺傳、營養及身體健康的影響,生長板到某一年齡時就會閉合而停止分裂,而人的身高便從此決定。在生長板閉合之後,即使給與任何生長激素或增高器的刺激,也是無法達到增高的目的。

生長板位於關節附近的骨端,所以小孩子的外傷或骨折若發生於此處時,便須非常小心,傷及生長板之骨折通常須手術予以復位及固定,隨便去找接骨師推拿,必定 遺憾終身。同樣地,小孩子的化膿性關節炎(特別是髖部,即大腿上端之關節)及一些骨髓炎,嚴童時亦會破壞生長板,不可等閒視之。可以了解的是,不管是何種 原因所造成的生長板傷害,發生時的年齡愈小,其後遺症便愈厲害。

洗手二十秒,健康沒煩惱

裡面那位小兒科醫師黃瑽寧還有自己出書
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小兒科醫師.新手爸爸 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

當天節目的官方網站可以看到影片
http://tw.sugoitw.com/please-2011-04-18/

youtube第一部分
http://youtu.be/64Z8vYmJuOc

第二部分
http://youtu.be/4EfnimBbk-k

第三部分
http://youtu.be/uyBPveLKi4Q

第四部份
http://youtu.be/Aq7Jn9vK6fA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從早到晚有大部份的時間都處於睡眠或半睡眠狀態,採取什麼樣的睡姿較有利於他(她)的健康呢? 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新生兒不會翻身,他(她)們的睡姿由照顧者(父、母)或保母決定,一旦養成習慣後,自然也會影響到日後的睡姿。而睡姿是會直接影其 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因此這是父母所重視的問題。

三種睡姿的優缺點

  睡姿通常有仰臥、俯臥(即趴睡)與側臥位,它們各有何種優缺點呢?

  仰臥(又稱平躺)這種睡姿可以使全身肌肉放鬆,對心、肺、胃腸和膀胱等全身臟器最不易造成壓迫,但是它可能會使已經放鬆的舌根後墜,並阻塞呼吸 道。這是相當危險的情況,成人熟睡後打呼嚕,就是氣流沖破阻塞的呼吸道而震動所發出的響聲,有些新生兒也會有這種現象,這種仰臥姿勢也可能使新生兒出現呼 吸費力的狀況。同時,新生兒的胃是水平,喝奶時進入胃的空氣要排出來(打呃)往往會溢奶,若此時新生兒是仰臥著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奶汁會嗆入氣管而造成 窒息;或者溢奶時,又將奶汁吸入變成吸入性肺炎。因,此在餵奶後,絕對不適宜讓新生兒採仰臥位。這一點是為人父母者不能不知道的。

  至於俯臥(趴睡)這種睡眠姿勢對心、肺、胃腸及膀胱等臟器壓迫較重,部份較不會轉頭及翻身的新生兒,容易讓被褥堵塞口鼻而引起窒息,有多數父母 不願讓小兒採用這種睡姿。雖然,現有的資料仍不能確定趴著睡真的會造成嬰兒猝死(根據醫學上的定義,是嬰兒或幼童突然死亡,且由病史以死後各種檢驗無法查 出死因),但自從對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們讓嬰兒由趴著睡改為仰睡或側睡後,猝死症的發生率已有顯著下降(原本在美的發生率是平均每千名出生嬰兒中有一 點三位發生此症而死亡)。

  不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大力提倡新生兒採取俯臥式體位,理由是採取這種姿勢可以增加新生兒頭、頸及四肢的活動;輕微的內臟壓迫又能增進心肺 等器官活躍,而且據統計身體生長速度大大超過一般新生兒。同時,有些人主張趴睡是因它可以防止因嘔吐、嗆到時引起的肺炎,甚至造成窒息,以及它能消除脹 氣,而且寶寶較不易受驚嚇、禸安全感,同時有較圓凸的頭形。但是,我們在選擇之時,應考慮自己的國情及客觀的條件(如較高的室內溫度、減少包裹的衣被、嚴 密的觀察和照顧)配合以防止意外的發生。

  有某些病態的腹脹,則絕對不可以讓孩子趴著睡,例如:先天肥大性幽門狹窄、十二指腸阻塞、先天性巨結腸症、胎便阻塞、壞死性腸炎、腸套疊或其他如腹水、血液腫瘤、腎臟疾病及腹部腫塊等。也就是說,在腹脹時應先確定非常病態性者才可以採趴睡。

 最後,讓我們來談談有關側臥位睡眠的優缺點,側睡既對重要器官無過分壓迫,又利於肌肉的放鬆,萬一嬰兒溢奶也不致噎入 氣管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小兒睡眠姿勢。尤其是吃過奶剛睡熟的嬰兒,最好側睡。但前幾個星期,嬰兒側睡姿勢很難持久,可以取大毛巾將之捲成軸狀,塞進孩子背部 和床墊間的縫隙,以利固定。而,且小孩子睡覺時喜歡靠著東西或人,這樣也可以增加安全感,對新生兒來說,因為此時頭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如果始終或經常向一個方向睡,可能會引起頭顱變形,例如:長期仰臥會使孩子頭型扁平,長期側臥會使孩子頭型歪偏,因而,正確的做法是經常為寶寶翻身以變換體位,一般至少四小時得調換一次。左右側臥時要當心,不要把小孩的耳輪壓向前,方否則耳輪經常受折疊也會容易變形。

近年來,醫師們都會建議嬰兒採仰睡姿勢是最安全的!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析寶寶吃手指的利與弊

老人家都說小寶寶的手指頭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寶寶果真就是這樣。小手吃得可起勁了,把他一只手拿下來另一只又塞進去了,還吸得嘖嘖作響,特別有滋有 味。寶寶為何愛吃小手?這是個讓眾多爸爸媽媽們都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讓他吃吧,一是擔心不衛生,二是擔心會對寶寶將來牙齒的發育有影響。可這個給寶寶帶 來快樂的習慣,糾正起來還真是不容易。寶寶的『手指棒棒糖』需要戒掉嗎?怎麼戒?讓我們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據調查研究顯示,1歲6個月的寶寶中,有19.2%的寶寶有吃手的習慣;3歲寶寶中,有10%的寶寶仍愛吃手;而3歲6個月的寶寶中,保留吃手習慣的比例下降至7.8%。看來吃手的習慣在寶寶當中還真是個普遍現象。

  2歲以上的寶寶應當慢慢戒掉『手指棒棒糖』

  頻繁吃手易使寶寶留下齒型後遺癥

  兩歲以下的寶寶偶爾地啃啃腳丫子,吮吸小手,媽媽們不用為此太擔心。因為,這時寶寶的牙齒發育不會受此影響。寶寶在5~6月的時候長的是虛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並沒有什麼壞處。但兩歲以上的寶寶若已經將吃手作為一種習慣,則易造成寶寶的手指脫皮、腫脹、甚至感染。

  同時,也會引起寶寶出牙時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等情況。例如,若3?4歲的寶寶過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導致恆齒的齒型缺陷,長出齙牙的比例也更高。

  為了寶寶將來容貌的美觀,媽媽們應當多加留意,耐心地糾正寶寶吃手的習慣。但是當寶寶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或是有某些疾病時,也會喜歡吃手,例如缺鋅的寶寶喜歡咬手指甲。若出現這類情況,媽媽們就應當帶寶寶去醫院看看,請醫生來評估寶寶的營養是否全面了。

  吃手習慣不利於寶寶個性發展

  如果寶寶在兩周歲後依然對吃手樂此不疲並愈演愈烈的話,媽媽們就要注意了,很可能是寶寶的早期誘導教育方面做得不夠。爸爸媽媽應該從自身上找找原因,自己是否對寶寶要求太高了?對寶寶太嚴厲或是與寶寶相處的時間不夠,使得寶寶缺少關愛?

  有關調查顯示,缺少親人關愛和心靈上慰藉不夠的寶寶易養成吃手、吮手習慣,若長期得不到正確引導則會影響寶寶將來個性的發展。因此,爸爸媽媽們 應多花點時間和寶寶溝通,和寶寶一起玩玩具或是陪寶寶聊聊天、講講故事,適當地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給寶寶更多的愛。多摟抱、多接觸和多按摩寶寶能帶給寶寶 安全感、幸福感和滿足感,幫助寶寶逐漸建立自信,消除敏感心理。

  此外,當寶寶開始長牙時,媽媽也可以給寶寶准備磨牙餅乾或是牙膠,讓寶寶的小嘴裡有個東西在,作為小手的替代品。媽媽們也可以給晚上睡覺也喜歡啃手指的寶寶套個手套,這樣可以避免寶寶咬傷自己的小手。

  總結:幫助寶寶戒掉手指『棒棒糖』,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愛心和耐心。因為寶寶也有逆反心理,強行阻止寶寶的吃手習慣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強 化這一行為。在給予寶寶關愛的同時,爸爸媽媽應讓寶寶明白小手除了吃之外還有更多的用途,多多鼓勵寶寶探索小手的技能,鼓勵他去觸摸,去探索和去認識更多 的新鮮事物。

  2歲以下的寶寶吃手爸爸媽媽不用擔心

  吃手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從媽媽的肚子裡來到人世,外物對寶寶來說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寶寶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大腦的定位系統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裡吃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寶寶再長大一些,手指功能開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協調功能也開始顯現了。

  2~3個月後的寶寶會開始出現手的動作,他往往會揮舞著他的手臂和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樂乎。當寶寶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裡啃的時候,則說明寶寶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已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了。這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爸爸媽媽應當為寶寶的這個舉動自豪纔對。

  吃手是寶寶心理發展的需要

  寶寶長到2?3個月時正處於口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很多寶寶喜歡含著媽媽的乳頭或是咬著小手睡覺。有個東西放在嘴裡對他們來說會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讓他不安,並產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緒。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埃裡克森認為,在寶寶吃手的活動中還包含了人類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這裡的性快感只是一種近似於成人快感的情緒,吃手可以消除寶寶的不安、煩躁、緊張,具有鎮靜作用。強制性的讓寶寶停止吃手,會使得寶寶產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陰影。

  據國外研究發現,在這個時期若寶寶的行為受到強制約束、口的敏感期沒有得到正確對待的話,當他長大後將更易形成具攻擊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傾向,女孩則會更愛說閑話,諷刺挖苦人。

  兩周歲以前的寶寶有吃手的行為,爸爸媽媽不用特別擔心,沒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發展階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種一貫性 的行為,長大後也不大會養成吃手的習慣。爸爸媽媽要做的只是經常幫寶寶洗手,保持寶寶的手部衛生,以防細菌入侵引起寶寶的胃腸道感染。

http://health.big5.enorth.com.cn/system/2010/04/08/004583663.shtml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在博客來閒逛時無意間看到一本挺不錯的育兒書 "養出有抵抗力的孩子",於是也開始推薦給周遭的好友同事們,大家於是開始輪流敗讀這本書,現在終於又回到我的手上,但好書就是要share給大家,在這 邊奉上了我的讀後重點整理,希望可以幫到大家。不過請要有禮貌,要帶走的話請通知一下,並且註明出處唷!! 當然,若有甲意的話可以去買

感冒後,孩子會變得更強:
     孩子越小越容易感冒,開始團體生活後,就是父母親惡夢的開始,但一次又一次的感冒後,孩子會在
     體內製造出各種不同的抗體,對抗病毒的戰鬥力也會提升,三歲之後,就會變得不容易感冒。

發燒不是壞事:
     小孩子發燒幾乎都是跟病毒和細菌有關,那是身體為了與細菌及病毒作戰,而故意升高體溫的。就算
     是40度的高燒連續幾天,也不會由於發燒而對大腦產生危害,或者留下後遺症。家長或許會擔心,但
     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性是沒有關係的。

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都是身體的防衛反應:
     這些症狀本身並不是壞事,不好的是病毒以及細菌。

把病治好的,是藥物嗎?
     止咳、止流鼻水、止痰(醫院所開的感冒藥)等等這些藥物,並不是用來治療感冒本身,或是縮短感冒
     時間的藥物,而是壓制咳嗽、流鼻水及痰等症狀的藥物而已。大多數的小兒科醫師都認為「並不是自
     己把小孩子醫好的,小孩子會靠自己的力量痊癮,醫生只是小小幫忙一下而已」。因此吃藥要小心謹
     慎。

孩子都有很強的恢復力:
     照顧小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相信小孩的自然治癒力。但家長為了想讓小孩快點好,會給很多食物,
     勉強吃東西是很痛苦的,大人一樣小孩也是一樣的,並不是吃很多食物,就能快點恢復,這時候不必
     考慮營養的問題,能吃就好,就算是都不吃也沒關係,只要好好的攝取水份就可以了。

了解疾病的發展過程,就能安心照顧孩子:
     如果知道接下來小孩會出現哪些症狀,高燒會持續多久,只需要補充水份讓他在家好好休息就沒問題
     等事情的話,家長就可以放心。
     退燒     好熱好難過         惡寒      有點異樣     頗有精神          精神飽滿
     病好了      沒有食慾、降溫       加溫           開始發燒         病毒增加               病毒入侵

居家照護的關鍵字就是「水」:
     小孩生病的時候關鍵都是「善於利用水」,而絕不是「吃藥」。

發燒是身體與病毒及細菌作戰的證明
為了與病毒及細菌作戰,大腦才下報指令,命令體溫升高。小孩兩歲以前的正常體溫是37.5度以下
    ,但洗澡、哺乳、吃飯之後,哭泣及身體動來動去之後體溫都會升高。
小孩子有時候會發燒超過40度,那是因為小孩的體溫調節功能尚未發展成熟,所以不必太擔心。
是不是應該要馬上送急診? 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該怎麼辦? 判斷的基準是,出生過後三個月的嬰兒,
    如果心情看起來不錯,就算發燒也不必太著急。心情好是指「能吃、能睡、能玩」但仍需要觀察
    看是否需就醫。媽媽們的「好像跟平常不太一樣」的直覺是很重要的。
有家長擔心「持續發高燒,會不會把腦袋燒壞?」所以給小孩吃退燒藥。但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就算不使用退燒藥,其實也是可以把小孩治好了,但為了讓小孩比較舒服輕鬆一下,退燒藥是可以
    吃的。不過退燒藥的藥效只是一時的,當藥效過了之後,體溫還是會上升,因為發燒是身體的防衛
    反應,用藥去抑制發燒的話,有時反而會延誤治療。
突然發高燒引起的痙攣若持續5分鐘以上,或是雖已停止,但意識不清楚、視線不集中、樣子看
    來有些奇怪時,就要馬上送醫。
感冒不會因為泡澡而惡化,也不會因為泡澡之後流汗而早些好轉。

最後重點就是在於: 讓孩子能夠安靜舒適地休息、注意經常補充水分。食物的部份則是「給小孩喜歡的
食物」,如果孩子說很冷的時候,就幫他保暖。如果說很熱的時候,就讓他涼爽些。不要忘了補充水分。

咳嗽是肺部的守護者
並不會因為咳嗽惡化而變成肺炎或是氣喘,媽媽們不必太擔心,用「加濕、保暖、補充水分」的
    方法 ,幫助小孩子度過。
會一直流鼻水及咳嗽的理由之一,是因為孩子還小的關係,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小孩。跟發燒一樣,
     咳嗽也是防衛身體的重要反應。
     吃藥抑制咳嗽的話,就等於是中止了身體要把痰趕出體外的正常行動,這種作法並不好。
由於咳嗽不易入睡,或都睡到一半常醒來,這種情況就要趕快看醫生。即時沒有影響睡眠,但
    超過七天以上的話,也不要斷定「單純的感冒,過幾天就會好」,還是去看醫生比較好唷!
有很多孩子在兩歲以前雖然不斷的發出喘鳴聲,但隨著身體的成長,氣管變寬,上了小學之後,
    情況就完全好轉了。不過也有些小孩情況未能改善而被診斷出是氣喘。

最後重點在於: 因為痰而引起的咳嗽,多喝水的話就能輕易把痰吐出來,加濕及保暖很有效果,睡覺時也可以戴著口罩。

藉由鼻涕,把細菌跟灰塵都排出去
鼻子,是將空氣吸入,再呼出的場所。但並不只是單純讓空氣通過而已。鼻子會將空氣加濕及保溫
    ,再將濕潤的、溫暖的空氣送進氣管裡。細菌等物質會附著在鼻涕上被排出體外。
鼻涕雖然很髒,但若是吃藥將鼻涕完全阻絕,反而會擾亂身體的運作系統,也會將身體造成影響。

嘔吐是代表有害東西進到肚子裡 
小孩子會吐通常是因為「肚子的感冒」急性腸胃炎。有時嘔吐也會伴隨發燒現象,嘔吐原因來自於
    肚子時,是因為身體要把進到胃裡的有害物質趕出來,所以不要止吐,比起止吐更重要的事是,
    注意不要讓嘔吐物哽在喉嚨裡。
吐的時候把小孩抱起來,輕輕的撫摸背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吐時,可以躺下並將上半身稍稍
    墊高,臉朝側邊。
若懷疑是肚子的感冒時,吐之後的三到四小時之間,切記不要給小孩喝任何東西。胃裡的東西吐
    光了之後就不會再吐了,如果慌張的讓孩子喝下東西,反而增加吐的次數。
嘔吐的時候,的確非常需要水分的補充,若能一點一點的從口中喝下去,那就沒有必要打點滴。
肚子感冒時,只要花幾小時,想吐的狀況就可以改善,在那之前不要讓小孩子吃或喝任何東西,
    能做的就是等待。之後讓小孩子從少量的東西開始補充,少量多次,若還是很想吐,而且喝不下
    任何東西的話,再使用止吐栓劑。
    並不是要讓小孩子吃下很多東西,而是為了讓他們補充水份。
病毒性腸胃炎很多是從嘔吐物及大便受到感染,處理時要多注意。被弄髒的東西要用熱水及含
    氯漂白水清洗,才能殺死病毒。

把敵人從肚子裡趕出去!
造成小孩子腹瀉的原因,不外乎是病毒跑到肚子裡的「肚子的感冒」及吃到含有壞菌的食物。
    腹瀉是將病毒、細菌及有害物質逐出體外的防衛反應,這樣情況通常會持續幾天到一個禮拜。
    最重要的是,要補充因為腹瀉而流失的水分及鹽分。並不是因為喝很多水
    而腹瀉,而是要把水補回來。
要止瀉而吃止瀉藥,就等於是把將壞菌趕出體外的行動中止一樣的道理。但「整腸劑」則是將
    好菌送到肚子裡,有整頓腸道的功能。
拉肚子期間,與其給小孩子他討厭而不吃的食物,不如給他他想吃的東西,不需要刻意去減少分量。
    有食慾的話證明家長不需擔心。
    如果是那種吃下東西會使病情惡化的腹瀉,小孩子也不會有食慾的。但其實,不會因為吃東西而
    讓腹瀉更嚴重。
身體水分不足時,防止身水份再流失的機關(主要是腎臟)就會啟動。因此,小便的量就會減少。
     如果是小孩子的話,大半天都沒有小便的話,就必需要考慮有脫水的可能性。有脫水狀況會沒有
     精神、眼睛凹陷、皮膚出現紋,嘴巴乾乾的,就算在哭也沒有眼淚,要送醫。
發燒時候的水分補充,麥茶也好、離子飲料也可以,母奶或是牛奶也都可以,當腹瀉情況嚴重時,
    單單只是水分補充是不夠的,鹽分的補充也是很重要的。這時若是有ORS(口服脫水補充液)的話
    比較理想(此外流大量的話也是補充這個),含有很多果汁原汁的 飲料,會讓腹瀉更嚴重。

ORS 製作方法: (也有市售品) 食鹽半小匙(3g)、砂糖四大匙半(40g)、熱水冷卻一公升,加入檸檬汁或葡萄柚汁調味更口入口


便便的麻煩:
真 得生重病時,除了便便的變化以外,身體也會出現其它的訊號。所以,如果小孩子跟平常一樣情緒不錯的話,家長就不必太擔心。就算兩三天都沒有大便,只要小孩 還是有精神的喝奶,就不用心。要讓便便順,就讓小朋友多喝點水,多吃些豆類、海藻類等纖維多的食物。請循序漸進的給予小朋友離乳食品。

肌膚的麻煩:

重點就是「水」,而支援皮膚防護壁功能的「油」也同樣重要。
雖然嬰兒身體很小,就身上會出汗的毛細孔卻是跟大人一樣多,所以嬰兒非常容易「出汗」。預防汗疹的第一步,就是讓嬰兒穿薄一點的衣服,以免出汗過多。
剛出生的嬰兒,因為汗腺尚不發達,所以不會流汗。隨著孩子的成長,汗腺漸漸發展,就會變得能夠流汗了。

廁所、夜尿:
不是「把尿布拿開」,而是「自己離開尿布」,何時能夠停止包尿布,每個小孩都不一樣,並不是早點脫離尿布就比較優秀,很晚才拿掉尿布就比較笨拙。
最近漸漸形成主流的想法是,最好在小孩子長到大概能夠按照大人說的話行動以後開始訓練,即使在孩子兩歲以後才開始也不遲。與其說「不行穿尿布」不如讓他們感覺「在廁所尿尿是件舒服、快樂的事」。


Q & A
嬰兒想睡覺的時候,為什麼會哭鬧呢?
    事實上,所謂的想睡覺,就是然意識清醒程度低下的狀態。處在這種狀穌下,情緒會變得激烈,
    感情會直接宣洩出來。

母奶,要喝到什麼時候?

    乳房對孩子心靈的安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過了一歲之後,從離乳食品到一般食物,有時會受到
    周圍的人的質疑「你母奶要餵到什麼時候?」但是,如果小孩自己想喝,就讓他喝,小孩子有好好
    的吃飯,體重也順利增加,就算喝母奶到兩三歲也不用擔心(也有一種說法指出,母奶會順應小孩
    的成長,所以在還能泌乳的期間內,就可以讓小孩喝)。就算要離乳,也要讓孩子清楚了解,就算
    不再給他喝母奶,媽媽的愛也是不變的。

小朋友邊吃邊玩,該如何是好?
    「邊吃邊玩」大概是從十個月大開始,一歲之後更會不守規矩。這種舉動並不是任何頑皮,也不
     是故意找媽媽麻煩。小孩子有這樣的舉動,就表示小孩子的心智已經成長到那個階段了。

早點就醫就能早點治癒嗎?

    在醫生之間流傳著一句名言「越後面診療的醫生越是名醫」。症狀還沒有完全表現出來的初期,
    一般只能認定是單純的感冒,但是後面再看診的醫生,因為有更多症狀出現,很容易就能診斷出
   是肺炎。

比起診所,到大醫院會比較快治癒嗎?

    如果能了解大醫院的缺點(候診時間過長、每天的門診醫師都不同),那麼就會知道先帶到診所看
    診是比較好的。

其它媽媽說「感冒的時候,不要讓小孩吃抗生素比較好」是真得嗎?

    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抗菌藥就是把細菌殺死的藥物。不只是對身不好的細菌,就連常住在身
    體內的好菌也會一併殺死。感冒有80%-90%是病毒引起的,但抗生素並不能殺死病毒。

孩子喝奶喝得多,會不會得肥胖症?
    其實不需要太擔心,等到開始學走路後,就會開始變苗條了,不過如果是很健康的跟生長曲線
    一樣的體重增加的,不會有什麼問題。

我家的小孩,飯吃得眼少...
    美國非常有名的小兒科教科書中提到「一歲以後的小孩子,對食物會慢慢失去興趣,吃的東西
    也會變少」,這也可能是因為發育變得緩慢,不再需要吃得像以前那麼多了(當然每個小孩個
    性不同,也有過了一歲後反而吃很多的小孩)。

棉被幫他蓋子又蓋,還是把棉被踢開。擔心小孩半夜著涼,自己反而睡得不好

    因為晚上剛入睡的時候,身體需要排出體內的熱氣,小孩子的手跟腳都會變得很溫暖,蓋棉
    被會很不舒服。就算把棉被踢開了,小孩子也會因為很熱,而在床上翻來翻去,重要的是要
    在天要亮的時候幫小孩蓋被子,因為這時他才會覺得冷。


本文轉貼自~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寶的身體摸起來熱熱的,是不是發燒了?」媽咪!當您驚覺小朋友的體溫稍為有點高時,千萬別胡亂退燒,急著帶寶寶至醫院,或是要求醫師施打退燒針唷!

寶寶體溫好像有點高,看樣子寶寶是發燒了!小朋友發燒時只要精神及活動力尚佳,其實並不需要立即送醫,家長只需隨時幫寶寶量體溫,觀察體溫變化即可;之後再找家庭小兒科醫師檢查,針對引起發燒,咳嗽、鼻水、腹瀉或嘔吐的原因來治療。

臉紅紅 寶寶發燒了?

小朋友臉紅紅、活力、食慾都差,是發燒了嗎?詹前俊小兒科診所院長詹前俊指出,當身體體溫大於38℃時(肛溫、耳溫),可稱為發燒。它是人類身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也是一種身體的警訊,提醒我們,「喔!寶寶可能生病了。」

許多家長會誤以為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會把小朋友的腦子燒壞掉。但一般來說,41℃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因此,家長不必過份緊張。

詹前俊澄清,坊間口語傳說“燒壞頭殼的問題”,是因為小朋友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所引起。一般而言,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一種症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發 燒是孩子生病的警訊,也是身體要提高抵抗力的一種自動反應,發燒處理的重點是:先探討是什麼疾病引起的,再來治療,而不是馬上退燒到正常體溫。雖然適度地 給予退燒藥,可以減輕發燒生病的不舒服,但無法縮減病程;輕度的發燒反而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因此,可以見得發燒不完全是壞事!

找一找 發燒症狀有哪些?

小朋友若發燒,可能會有很多不舒服的症狀,如:臉紅、咳嗽、全身倦怠無力、痠痛、頭暈、頭痛、嘔吐、腹痛、嗜睡、活動力差、食慾不振、吵鬧、不安、哭泣等,讓媽咪感到很心疼。不過,也有些寶寶發燒時並無任何異狀,也有寶寶發燒會被長輩誤認為是在長牙,而遭到忽略。

詹前俊建議媽咪,不妨先做客觀的評估,如:小朋友是否剛洗完熱水澡,或是天氣太熱、穿太多、室內通風不良、剛喝完熱的飲料等,約待半個小時後再幫孩子量一次體溫,通常會有1~1.5℃的落差。排除上述的原因之後,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送醫的問題。

通常來說,如果小朋友體溫在38~38.5℃左右,且沒有特別不舒服、精神狀態良好,也就是說照樣吃、照樣睡及照樣玩,就不必著急地送孩子就醫,或是使用退燒藥。但若有熱性痙攣病史的小朋友(4%幼童)則需積極的治療。

大部份兒科醫師認為,發燒在38.5~39°C以上時,可適度地使用退燒藥,以減輕小孩的不舒服及減輕父母親的焦慮,並防止小孩熱痙攣發生。但如果出現40.1℃以上的高溫,就得緊急送醫治療才行。

40.1℃ 緊急就醫指標

由於發燒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疾病,因此找出產生發燒的原因,才是首要的目的,如果確定孩子是感冒,且高燒至40.1℃則建議緊急就醫。其他需緊急就醫的情況還包括:

* 小於兩個月以下的嬰兒。

* 小朋友哭的很慘,且無法安慰的哭,不斷嗚咽。

* 移動或父母接觸時會哭。

* 幼兒不易叫醒且脖子僵硬。

* 出現皮膚紫斑。

* 排除鼻口影響呼吸之障礙物後仍感覺呼吸困難。

* 幼兒流口水且無法吞嚥任何東西。

* 痙攣發生,而且感覺很疲倦。

除此之外,詹前俊特別提醒家長,如果寶寶發燒超過40℃(尤其是三歲以下幼兒),而且是2~4個月大的寶寶,不是因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小便有燒灼感;燒退超過24小時,又反覆燒起來;且發燒超過72 小時,則建議在24小時內立刻就醫,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發燒小常識

Q1:寶寶假日發燒,無法就醫,可以購買市售的成人感冒糖漿給寶寶喝嗎?

市售的感冒糖漿多含有抗組織胺,有些含咖啡因,大多不適合幼兒使用。而且廠牌不同,所需的劑量也不盡相同,如果不能確定藥品成份,還是建議詢問過醫師後是否對症,再決定是否讓孩子服用。

其次,由於發燒只是一種症狀,所以最好待確定原因之後再給予退燒。如果只是一般輕微感冒症狀,可以給予小朋友專用的小兒退燒藥,如:小兒普拿疼。但6個月以下小嬰兒仍不建議服用成藥,須經醫師診斷後再使用。

Q2:使用冰枕及退燒貼替寶寶寶退燒,是否適當呢?

當小孩發燒不舒服時,是否需要適時地運用一些工具來減輕發燒所帶來的不適,如:冰枕、退熱貼等。

一般若幼兒的肛溫及耳溫介於38~38.5℃時,僅需多補充水份即可,不需要著急地給予退燒藥(曾有熱性痙攣病史者例外);當肛溫及耳溫大於38.5℃時,且小孩出現寒顫或手腳冰冷的狀況時,應先給予適度的衣服或添加蓋被,待手腳溫暖後,再依情況給予冰枕。

雖然不少家長會選用傳統的冰枕來替寶寶退燒,但有不少幼兒不喜歡睡冰枕,因為無法適應長時間使用帶來的冰涼感,且退燒效果也不好,因此,不必一定要使用。此時,建議不妨讓寶寶洗溫水澡(水溫約28~32℃),達到退燒散熱的效果。

其次,要提醒父母,使用凝膠狀退燒用貼布,感覺上可以舒緩一些高燒所帶來的不適,但並無明顯地退燒效果,且使用時需注意,應避免滑落至嬰幼兒口鼻部位,以免造成嬰幼兒窒息。

Q3.醫生!我家寶寶發燒三天,還是沒有好轉,怎麼辦?可以使用塞劑退燒嗎?

塞劑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形狀像子彈,內含藥物和甘油或是遇熱會融化的油脂、臘的藥物。

由於有些小孩很難餵藥,因此就會使用退燒塞劑來退燒。使用塞劑時,要讓小朋友側身彎曲躺好,並將塞劑輕輕推進肛門至一節手指的深度,它就會融化並經由肛門黏膜吸收。但提醒家長,六個月以下的幼兒不宜使用退燒塞劑,因此,一歲以下幼兒建議少用。

醫學上很多退燒藥都有做成口服劑與塞劑兩種劑型,如果一樣的劑量,無論口服或塞劑其效果是完全相同的。在使用時需注意:

* 由於塞劑退燒效果十分快速,因此,要避免過量,以免小朋友體溫急速下降。

* 若用塞劑,一日不宜超過三次以上,否則容易過度刺激肛門內的腸黏膜而造成拉肚子。如果小朋友已經有腹瀉症狀也不宜再選用塞劑退燒。

* 容易造成肛門疼痛,大便時亦會疼痛,甚至於引起腹瀉及反射性肚子痛。

* 若使用於小女生身上,應注意避免塞錯至陰道。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訊-中國網 china.com.cn/info  時間: 2011-02-10  責任編輯: 香頌


電視每開1個小時,孩子從大人那裏聽到的詞彙量將減少500~1000個。2歲前的嬰兒若看太多電視,不僅導致語言表達遲緩,還影響大腦發育。

研究表明,2歲前的嬰幼兒若平時太多時間看電視,將影響嬰幼兒語言發展能力甚至大腦發育。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科學家找到了導致“電視兒童”語言發展遲鈍的潛在原因。調查表明,長期暴露于電視環境中的嬰幼兒,將減少從父母那裏聽到或自己學說的詞彙量。

華盛頓大學的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裏斯塔基斯教授帶領團隊進行了實際調查研究。他說:“在一般的家庭中,顯而易見的是,聽得到、看得見的電視聲音與畫面,減少了嬰幼兒與其照料者交流與說話的機會,這對嬰兒的語言發育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對美國家庭的調查發現,有大約30%的家庭有開著電視但不看電視的習慣。這種習慣對初學走路階段的嬰兒是非常有害的,會影響嬰兒的語言發展能力,進而影響 嬰兒的腦部發育。研究者警告說,大人不要把電視當作哄嬰幼兒的“工具”,電視不僅不能“照顧好”嬰幼兒,反而會減少嬰幼兒與成人的直接交流,進而影響嬰幼 兒的認知能力。

研究還表明,除語言表達遲緩之外,過多看電視還會導致嬰幼兒注意力不集中,認知能力遲鈍。克裏斯塔基斯教授解釋說,這是因為語言發展是嬰幼兒腦部發育的關鍵因素。

研究表明,房間中電視每打開1個小時,電視前的嬰幼兒從大人那裏聽到的詞彙量將減少500~1000個。克裏斯塔基斯教授說:“通常情況下,照料嬰幼兒的 成人每小時對孩子說大約941個單詞。但研究發現,一旦兒童面對電視,1小時之內大人的話語減少770個單詞,與孩子的對話幾乎完全沒有了。”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

2歲以下嬰幼兒不看電視,年齡稍大兒童每天看電視不要超2小時。

研究者表示,那些經常喜歡把電視當作哄孩子工具的家長應該注意,不能讓孩子過多沉浸在電視環境中。

目前,看電視多的壞處都被一一批過。比如,孩子長期看電視,會造成近視、遠視、斜視以及注意力不集中;電視會剝奪孩子的思考力;對電視的過度關注,會讓嬰 兒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願和他人交流,甚至出現“電視自閉症”。日本的調查結果也表明,2歲以下的嬰幼兒看電視的時間越長,語言表達能力越弱。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要讓2歲以下嬰幼兒看電視,年齡稍大的兒童每天看電視也不要超過2小時。另外,有專家建議,哺乳和進餐期間應關掉電視,不要在嬰幼兒 居住的房間裏擺放電視機等。還有專家建議,3歲前的兒童每週看電視最好不要超過2次,每次不超15分鐘。做父母的應該加強與嬰兒的直接交流。

文章來源: 好孩子育兒網

cindie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